最近曾和我私下聊天的朋友們都知道,我最喜歡「推坑」的項目第一就是《尋找天賦與熱情的系統化作法》這堂課,第二就是「寫部落格」。
《天賦熱情》那沒話說,因為我真的活用了這堂課的概念幫到人、賺到錢;但「寫部落格」?幾乎每次都得重頭說明一次,為什麼我這麼推,推到從還沒畢業的學弟,到工作一陣子的編輯,以及尋找人生方向的工程師,都得聽我談 30 分鐘的「部落格經」。
與其每次都重講一次,不如我將我最有感覺的 10 個理由整理出來吧!其實這類的文章網路上很多也不差我一個人寫,但如果你還在猶豫要不要投資心力,又覺得一些大部落客的成就離我們太遙遠,也許宣澤這個剛寫超過一年的小小部落客的聲音,你可以聽聽。
理由一、訓練「輸出」
在《槓桿學習術》這本書中提到「沒有輸出的輸入是假的」,若用孔老夫子的話來說,就是要「學用並進」。大多數人都喜歡學習 ── 看書、看電影、學才藝。但如果不練習用文字把自己的所學整理出來,我們對新事物的理解往往止於「嗯」而非「哦~~~~~」。
就像我在【筆記講座】中一再引用的,張國洋老師的那篇《筆尖思考的力量》。我認為一個人能否在關鍵時刻把想講的事情邏輯化地分享出來,端看他平時有沒有練習輸出,「用自己的話讓別人懂」。
但輸出一定要寫部落格嗎?當然不是。做成投影片、寫進日記、私下講給老公老婆男朋友女朋友小貓小狗聽,都是可行的方式。但在「建立個人品牌」已成趨勢的今天,既然都已經用心輸出了,何不順手把他丟上部落格,獨樂樂也能眾樂樂?還順便撈點口碑?
別擔心什麼自己「寫得不夠好」、「沒價值」,能多幫到一個人就是功德。
理由二、生活與工作的建檔,方便回顧
每次到年底總不免要回顧一下「今年完成了些什麼」,一方面檢視自己的成就,二方面也為來年設定目標。但,翻開行事曆,卻茫茫然無頭緒?完全不知道從哪裡整理起?只好作罷,想說跨完年再來想這些麻煩事?
(延伸閱讀:宣澤2014年Top 10大事紀,祝大家新年快樂!)
其實,如果平常就把生活、工作的經驗和感觸整理在部落格上,需要時就可以很快提取了。因為我們會選擇寫下來的東西,一定是我們特別在乎、特別有 Fu 的,如果這樣都算不上「大事件」,什麼才是大事件呢?
甭期待「記憶力」能夠在需要的時候能派上用場,你還記得前天的早餐吃什麼嗎?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記得記得,記下來才會真的得到,才是你的資產。
理由三、最基本的發聲管道
如果你渴望成為意見領袖,不用說,部落格就是門檻最低的起步方式;
但如果沒有這份渴望,你也應該用部落格,建立一個最起碼的發聲管道。
身為醫療界的一份子,對「發聲管道」這四個字真是痛徹心扉。每每媒體上出現對醫護人員不利的新聞(例如誰誰誰害死我小孩),在傳統媒體(電視、雜誌、報紙)上,醫護人員幾乎都是一面倒地挨打。
為什麼呢?沒有一個可以讓自己即時發聲的平台啊!大家平常工作都太忙了,也都習慣於默默做事默默承受,於是遇到刁民奧客,就只能啞巴吃黃蓮。
所以,從比較消極的角度來看,部落客是我們身為現代社會一份子,最基本、最起碼,門檻也最低的一個發聲管道。只要平常有在持續經營,有人持續追蹤,需要的時候,我們就能夠用這個管道表達自己的立場、捍衛自己的尊嚴,並且爭取同盟。
理由四、電子名片,方便社交
那從正面角度來看,寫部落格有什麼好處呢?
我認為,她可以是我們最方便的「電子名片」。
現代職場工作者想要逃避社交幾乎不可能,哪怕是宅宅上班族,員工旅遊、聯誼,甚至茶水間擦肩而過總得跟人聊個幾句吧?說實在,雖然市面上有很多好課程幫助我們學習怎麼聊天,但畢竟不是人人都能迅速上手。
那這個與新朋友建立第一印象的黃金三分鐘,我們該怎麼辦呢?
如果這時候有個部落格,就好辦了。如果我最近剛寫了一篇有關書的文章,我就很容易這樣挑起話題:
「欸,我最近看了一本簡報書,很好玩欸,他是如何如何.......跟一般的簡報書很不一樣。你平常有在做簡報或看書嗎?」
(延伸閱讀:閒聊贏在想像力!4種關鍵思考,讓聊天像喝水)
話題不就打開了嗎?因為我們一定會對自己書寫過的東西特別有印象。這可比去硬背什麼「男女約會話題 100 招」、「商業社交閒聊寶典」實用太多啦!而且人家會覺得「嗯?這人感覺平常就很認真在過生活喔,都有把自己做過的事情記錄下來」。
若現場還能用平板電腦 把部落格 Show 給對方,甚至(如果對方嶄露出興趣)和他/她分享自己的得意之作:或者在聊到某個對方最近正在經歷的難題時,我們用已經寫好的文章和他分享自己解決問題的經驗和方法。那不是比炫耀名片上的頭銜來得更親民,也更有說服力嗎?
說真的,我們這些小年輕,在「光芒」上哪比得過人家什麼經理、董事、協會理事長?但如果能用平時累積的文章,在第一時間造福新朋友,我相信我們在社交場合上的影響力,不一定會輸人喔!
(延伸閱讀:原來持續做這3件事,對認識人真的有幫助!)
理由五、掌握「谷歌權」,掌握關鍵第一頁
在 Google 上輸入自己的名字,第一時間看到些什麼呢?
過去的豐功偉業?
曾經幹過的蠢事?
還是,什麼都沒有?
在《數位口碑經濟時代》這本書中,提及很多雇主、創投,利用網路痕跡判斷一個人值不值得信賴已經行之有年;台灣雖然比美國稍微慢些,但估計成為慣例也就這幾年。簡單來說,如果我們想找到好工作,或者創業想找金主,如果對方 Google 我們的名字卻一無所獲,那將讓我們第一時間就矮人半截。
反過來說,如果能透過部落格主動掌握「Google 我們名字會顯示出來的東西」,我稱之為「谷歌權」,我們第一時間就能立於不敗之地 ── 至少,我們讓他看到我們是誰,而且給他看的都是我們親自撰寫、親自選擇過的內容,而不是他上網亂查亂翻,不知道從幾百年前的檔案庫挖出來的狗屁倒灶。
在這點上,我個人經營一年部落格以來,效果顯著。大家如果現在去 Google 「李宣澤」這個名字,至少第一頁跳出來的都是對「李宣澤」這個人有利的資訊。我們不是大企業,沒有必要花大錢做公關,但運用部落格主動掌握個人網路形象的制高點?沒理由不做。
(下集在此)
覺得這篇文章好嗎? 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