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宣澤
今天閱讀楊斯棓醫師推薦的《如何寫出好人生》時,突然想起一件已經過了 20 年的尷尬事。這個故事,印證了最近學到的一個有關「給人建議」的小道理,讓人警醒。
先說說故事吧。
讀者們可能有印象:我們念小學時,一個星期六天只有星期三是全天課。除了這一天,學校都是中午時間就放學,連便當都不用準備。
但家長還在上班啊!雙薪家庭的孩子們要去哪呢?所以放學後,就會看到學校的大門、側門、後門旁出現許多排得整整齊齊的隊伍,跟在一個個平均 30 到 40 歲的的老師後面,前往「安親班」這種點像「補習班」但又不是補習班的機構。
在安親班裡,我們這種「準」鑰匙兒童(我在小學三年級才不再去安親班,而是自己帶鑰匙開門回家)會寫功課、看課外書(橫山光輝先生的《三國志》漫畫開啟了我一輩子對三國演義的興趣)、觀賞動畫片(宮崎駿系列),以及通常在下午四點鐘時,吃綠豆湯、甜包子當點心。通常安親班的老師人都很好,家長來接孩子時也都會親切地和家長討論孩子的學習情況,以及和其他小朋友處得好不好。而如果老師口碑夠好,家長們甚至還會「好康逗相報」,推薦其他的孩子也來這間安親班。
但,就是一位「親切」的安親班老師講了一句話,讓我尷尬得 20 年後還記憶猶新。
當時小學的運動褲分成長褲和短褲,長褲除了比較厚之外,還有一個特徵 ── 前面有兩條縱向的直線,用來分辨褲子有沒有被穿反。說實話,我到現在還是不明白,既然運動褲不像牛仔褲為了方便上廁所而有拉鍊,那辨識前後的意義究竟在哪裡?
如果真的要辨識前後,後面的口袋不是更明顯嗎?兩條線上又不會寫「這是前面」,讓小孩子聯想硬記「這就是前面」實在不太合理。但不管怎樣,當初的設計就是如此。
借用人家網路拍賣的圖片做個示意 |
當天我正跟著其他小朋友一個接著一個走進安親班,一位長髮、戴著眼鏡的女老師(印象中應該不是我那個班的老師)則站在門口叮嚀每個孩子要把鞋子放好。輪到我的時候,老師突然大聲地、善意地提醒我:
「澤澤(第一個澤請用「三聲」念)~你的褲子穿反了啦!你看人家的後面,哪有線線哪~~~?」
我羞到真想衝出安親班,趕忙匆匆換好拖鞋跑進廁所把褲子反穿。
這件小事,讓我過了二十年還感覺到臉紅。
當然,我不能說不感謝那個大聲告訴我應該把褲子反過來穿的老師,否則其他小朋友 ── 尤其是調皮的小男生 ── 發現,可能就不是簡單的「提醒」而已。但老師這麼大聲,一來讓我覺得自己好像很蠢很笨,「連這麼明顯的錯誤都沒察覺到」;二來,也讓我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難堪,就像穿新衣的國王被農民的小孩點出沒穿衣服一樣。
我既感謝那個老師,卻也恨透了她。
這個故事,讓我聯想到最近周震宇老師和我說的一句話:
「在人求教之前,不要給建議」
而我認為延伸的道理,是:
「有建議,最好也能偷偷講」
為什麼呢?因為就算別人理性上接受自己的不足,開始求助,並不代表他情感上也準備好要接受令人難堪,有時甚至殘酷的真心話。如果這時候我們貿然給予建議,甚至大庭廣眾之下暴露他的不足,直接「指導」他應該如何如何,不僅讓一次原本能夠增進信賴關係的互動泡湯,反而因為讓人丟了面子,而使敵意茁壯。
就像我過了 20 年,早就明白了老師當年的絕非惡意,尷尬卻早已揮之不去。
不僅老師對學生應該如此,家長對孩子、長官對下屬,乃至於朋友對朋友,都是如此。我們能以「對別人的建言要有雅量」的高標準來嚴以律己,但不應以同樣的邏輯要求別人。建議有分很多種:「不請自來」的建議最廉價;「顧面子又顧裡子」的建議最高段。作為精進人際關係的學習者,我會永遠記得運動長褲的教訓 ── 不再穿反,也努力讓自己的好話更柔軟。
覺得這篇文章有用/有趣嗎? 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 ;
或者對於「建議」這件事有任何想法,歡迎在下方留言版留言討論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