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ME       ARCHIVE      回首頁      LEARN       FEEDS

2016年8月31日 星期三

【尋找完美伴侶的系統化作法】課後心得與推薦





作者:李宣澤

前言:為什麼我來報名這堂課


先講重點:我認為這場講座適合推薦給:

  1. 還沒有固定伴侶,希望建立健康(非玩票性質)之長期關係者
  2. 希望學習如何更自在地與異性建立友誼,並在過程中拿捏進退節奏者
  3. 已有穩定交往對象,但希望更積極地鞏固、甚至增進感情熱度者



作為大人學講座的忠實客戶以及 Joe(張國洋)老師的讀者,其實這場講座半年前剛第一次推出時我就想報名了—— 畢竟尋找伴侶這麼沒有標準答案事情也能「系統化」?真的很令人好奇。但因為已經有女朋友,覺得參加這場講座好像有「騎驢找馬」之嫌,加上醫院工作一忙,就一直沒有參加。

但上禮拜臉書滑滑滑,無意間滑到了這場活動在 Accupass 平台上的宣傳文案,我的好奇心又被勾了起來:

問:已經有男朋友或女朋友的也適合來參加嗎? 
答:⋯⋯如果對這關係的長期走向很迷惘,兩人常有衝突常不知如何解決、很多差異不知道如何改善,或許你可以來聽聽不同的觀點。 思考一下自己在初期篩選時是不是有犯錯,並思考在關係維繫上是否能更加成熟⋯⋯
咦?所以沒有人規定已經有對象的人不可以參加麻!尤其我跟女友自尊心都很強,對很多事情常有自己一套看法,「溝通」本來就一直是我們要特別另外花時間的「例行公事」(當然,有時候也不免激烈一些),怎麼看自己都是這場講座的合適聽眾。

所以,趁著還剩下兩個名額,我立馬刷了卡搶了一個,就當作自己回醫院上班前的最後一場「跨界學習」。



收穫一:感覺不是不行 —— 但是「不夠」


這場講座第一個最大的收穫,是老僑對於從「主觀角度」以及「客觀角度」擇偶的先後次序,有一套非常具說服力的具體流程:他不傾向於「感覺對了就上、不對就分」的感性派,但也不推崇凡事如富蘭克林商人性格,連娶老婆都要算計得失的理性派。老僑主張的是兩者並行,認為人們如果想要找到理想的對象,應該同時借重大腦分析與心理直覺⋯⋯

就像醫師想做出精確的診斷,必須先用「敏感度高」的檢驗抓出高風險群,再用「特異度高」的檢查排除其實沒事的健康者一樣。兩種方法同等重要,沒有優劣之分,而哪種檢查先做?就看出醫師的水平了。

簡而言之,靠感覺不是不行,但是不夠。我們身邊的確不缺依靠持續 try and error (試誤)找到合適對象的朋友,但更多的是總在「認識、交往、失望、重來」迴圈中鬼打牆浪費青春;以及多年前因為感覺對而在一起,後來發現明明「不適合」卻捨不得分導致沈沒成本越來越大,結果 9 年、10 年後因為某種重大事件分手,再也提不起勁信任異性的人。

後兩者無論是哪一種,都會嚴重消耗心力,讓人像隻鬥敗的雞。但歸根究底,不就是因為這種丟銅板擇偶模式,造成我們得一直像買樂透一樣求緣分?所以,老僑提出的並行作法,我深深認同,以後也和習慣「看 fu 找對象」的朋友溝通這個觀念。



收穫二:新鮮感是偽議題!關鍵是兩人沒⋯⋯


課程中有學員問到:

如何跟交往中的女友保持新鮮感呢?每次蜜月期一過就沒 fu 了
我原以為老僑會主張「兩個人在一起本來激情就會淡掉,就像新買的 iPhone 過一個月也就像一般手機」。沒想到老僑給出的論點大大出乎我意料,也讓我覺得身為一個有女朋友的聽眾,這場學到這個觀念就值了。

是什麼觀念呢?老僑表示:

如果兩個人有共同嚮往、享受的生活型態,而非互相演戲或者妥協、折衷,那生活中自然會一直有更多共同經驗產生,又怎麼會欠缺新鮮感?

說得直白些,就是如果兩個人都喜歡看科幻片,光是一起找新的科幻片來看來討論來回味都來不及了,哪有空抱怨「沒新鮮感」呢?

相反地,如果男生喜歡寫作、女生喜歡打球,假日一個待在家一個往外跑,各自創造的生活經驗裡沒有彼此的身影,這時候當然會覺得無聊,移情別戀只是剛好。

那如果兩個人折衷,一起進行一個「不討厭」的活動 —— 以上述的例子,也許是看展覽 —— 呢?也行不通。雖說有一定機率會在原本感覺普普的活動中得到新的體驗而越來越喜歡,但更高的機率是抱著一種:
女 OS:反正至少看展覽能夠把他拉出門不當宅男,就看吧。
男 OS:只要看展覽,她就不會一直逼我去曬太陽,就去吧。
的心情,結果就是兩個人為彼此遷就,美其名相互體諒,其實都在扼殺對方進入心流狀態以獲得幸福感的機會,這真的是理想的關係嗎?我不認為。

說句實話,這種情形在我過去六年的歲月裡,太多太多了。我和我女朋友雖然在金錢、家庭、個人成長與職涯規劃的價值觀上取得大量共識(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經歷這麼多風波仍能持續相處的主因),但用顯微鏡檢視我倆的日常生活,會發現兩人天生的興趣大相逕庭 ——

我一閒下來,就是閱讀、寫作、上網,再不然參加講座或辦演講,以靜態為主;

但她的興趣以動態為主:慢跑、旅行、爬山,雖然我倆會一起看電影,但他最喜歡的恐怖片其實我是敬謝不敏。而他喜歡讀英文、下廚,這兩者我也興致缺缺。

如果這種情形沒有改善,我倆關係岌岌可危不難預見。



幸好,經過兩年來的努力培養,我們開始有了一些共同的興趣:品酒、聽柔和的器樂、散散步,以及參加和兩性、理財有關的講座。他努力參與我自己辦的講座(醫學簡報、李姓主意),我也盡可能配合他每個月想出去玩一次的期待,並且在出遊時不厭其煩地幫他拍照+配合她自拍。



但即使如此,要能達到「總有新鮮感」的境界?無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有時候不免想:如果當初跟這個女孩子是因為共同興趣,不是睪固酮(男性激素)作祟而在一起,或許交往中的磨合、爭執、討論、協調會少些吧?但感情無法回溯,成天假設性猜想也改變不了現狀。我能做的,也只有像文案說的:

學習在關係維繫上更加成熟

這是我的選擇,而我也會專注往下走。





收穫三:提升價值不很難,但你得先「走出來」




一如所有兩性專家建議男生應該採取「吸引」而非「追求」的策略,老僑也鼓勵男生要從 8 個面向去提升自己的世俗價值 —— 或者說,在異性眼中的「知覺價值」。但具體來說究竟怎麼做呢?老僑推薦的第一步,是「拓展視野」。

說得具體些,就是去學新東西。人們都希望接觸新鮮事物,所以如果我們總能知道哪裡有好吃的餐廳、實用的書籍、超值的課程、只有當地人才熟知的私房景點,不要說異性,連同性友人都會不由自主地想要親近。

這幾乎是萬年不變講到嘴破的陳腔濫調,但為什麼一提再提呢?

我個人認為,尤其是男生,沒能做到,往往不是不能,而是不為

因為要具備推薦好東西的能力,必須是「親身體驗」才能顯得真實,可不是翻翻雜誌、逛逛部落格能賺來的。但像我過去就覺得沒必要啊!講出來也不怕大家笑話,以前真的是這樣想的 ——

我是醫生欸,光是維持專業就要花大量心力了,下班後當然是休息第一優先,為什麼一定要跟那些一般人一樣,在好吃、好玩、有趣的俗事上面打滾呢?
我的價值?體現在我對人生的認真態度,我想找的對象一定也是欣賞內在大於外在的優質女子,我才不想跟只懂吃喝玩樂的人浪費時間⋯⋯

其實就邏輯來講,我過去的想法也不是一定錯。但,我其實是給自己偷懶的餘地,在跟人性對賭啊!捫心自問,誰不喜歡跟有趣的人在一起呢?就像葉丙成教授留學美國,在舞會上的震撼教育:

原來我窮得只剩下傅立葉!

我直到什麼時候才大夢初醒呢?其實是兩年前與女友一次痛苦的經驗後,才驚覺自己不應該再拿看似冠冕堂皇的藉口來搪塞自己。

於是,我開始自費上課、開始學聲音表達、分享筆記、學文案、寫部落格、學理財、參加非專業性質的聚會、檢討人際溝通能力、想辦法搞懂女生在想什麼、自己辦講座、看書學穿搭、學手沖咖啡、參加品酒會學波爾多勃艮第⋯⋯總而言之,但凡自己有一點點興趣的,就去接觸,去「 try everything」。

於湛盧延吉店學習如何「品咖啡」


不可諱言,因為感情挫折而開始向外拓展,過程中的苦澀和感慨至今叫人心傷。但兩年下來,我確實感覺到自己的朋友變多了、自信心成長了、生活變豐富了。而更驚奇地,是我開始受到這樣的評價:




哎,如果我早兩年放下無謂的自尊和執拗,又何必在傷痛之後才開始往理想的自己前進?但無論如何,晚來總比沒來好,一年的 Gap Year 加上一年的 PGY,我在興趣、經濟、人際關係上的拓展,可以說讓我畢業後這段日子過得波瀾壯闊又格外充實。而進入萬芳內科後,該強化的就是專業職能,做個「內外兼修」的好醫師了。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一個人再忙再累,一個星期抽出一個晚上做一件從來沒做過的事,也不是不可能的。除非是為家裡背債必須把所有時間塞去打工,不然也不致於一個月擠不出兩千元的預算去跨界學習。增廣見聞的最大障礙,不是不能,而是不為。我的殷鑑不遠,希望所有男性同胞不會重蹈覆轍。



結語:一場鼓勵自省、教學具體的超值講座




 一如老僑的著作【為何會拿好人卡】,這場【尋找完美伴侶的系統化作法】自頭至尾不斷刺激我反省自己過去做對、做錯的往事,也提供具體可執行的步驟來讓兩性關係更趨於理想。

我不能說上完這堂課會「醍醐灌頂」、或什麼「通體舒暢」、「打通任督二脈」,但如果你和我一樣,總覺得在與女性(無論是不是伴侶)相處上有更精進的空間,卻又怕因為不得其法而弄巧成拙,【尋找完美伴侶的系統化作法】推薦給你。






覺得這篇文章有用/有趣嗎? 請按讚或分享;
或者對於「如何尋找適合自己的伴侶」有任何疑問或想法,歡迎在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