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宣澤
以前總覺得「慈悲」這個詞很八股,想說自己又沒信仰也不剃頭髮,如果整天自以為高尚地關心東關心西雞婆來雞婆去就好像很有慈悲心,未免矯揉造作。所以從來對這個詞沒什麼興趣,更不會想要實踐。
直到我自己住院醫師申請失利,才開始對「慈悲」有更具體的認識。
有來四月李姓主意的朋友知道,我當初因為對自己過度自信,導致無論客觀或主觀條件上,對於申請家醫科住院醫師準備都不夠充足,導致滑鐵盧。歸根究底,其實是自己的傲慢把自己推向了失敗。而面試、等待、落榜、再面試的過程,心情的糾結和不穩定也一再讓我的自信心跌入谷底,只覺得世界都背棄我而我真的要完蛋了。
(延伸閱讀:1604 李姓主意:談失敗 —— 活動紀錄影片)
但也因為有了這段失利,我覺得現在的我對於住院醫師申請不順利的同儕就更能感同身受了。不像以前考學測的時候,老是搞不懂別人
為什麼不認真唸書呢?
不念書考這種分數是裡所當然啊!
那種自以為是的傲氣,也因為自己曾經是個「失敗者」,而打磨殆盡。
考試、求職是這樣,對於許多人在兩性、健康、人際關係中諸多挫折又何嘗不是?從小我們的教育都是要我們變得更強、更強、更強,分數更高、更高、更高,學歷更好、更好、更好,然後人生就會贏、贏、贏。成功當然好,但極少人教我們怎麼面對自己的失敗 —— 更遑論別人的失敗。有些人自恃天賦、睥睨一切,覺得「沒辦法適應的人就是活該」;但我們能有現在的收入、生活品質、事業成就、健康水準,即使真的大多數來自於自身的努力,難道沒有別人的貢獻?
說到底,這種自負的人往往欠缺一次刻骨銘心的失敗,所以他們從沒發現自己擁有的資源有多麽難能可貴。
再回到考試的比方:雖然努力唸書考上醫學系,以至於現在能當個醫師有個不錯的收入的人的確是「我自己」,但如果沒有從小家族爺爺奶奶叔叔舅舅的照顧、爸爸以身作則回家吃晚飯的家教、媽媽不辭辛勞下班後還幫我們準備營養的便當、國小國中高中老師的重點整理和熱心教學,我真的有辦法透過一樣的努力換得如今的成就?
不說別的,光是「雙親健在、家庭和樂」就已經是很多人一輩子不可得的夢想啦!如果我因為自己會念書會考試,當醫師領相對穩定的高薪就自鳴得意,傲慢著:
這些都是我獨力的成就,那些考不好的人就是自己不努力啦!
那無異於蒙著眼吹噓,忽略了自己被照顧的事實,也足以讓這些幫助我的人寒心十分。
相反地,如果我認知到自己的成就歸功於各方的支援,雖有自己的努力但沒有這種幸運仍不可得,我就比較能懂得對沒有獲得相同成就的人多一分 —— 嗯⋯⋯不要說憐憫好了,因為我並不想被誤解為有「可憐」的意思。應該說,除了不會感到驕傲,也比較能理解說:
哦,他今天沒辦法達到他理想的人生境界,一定有我不知道的理由,所以我不會去批評,如果可以,我們也許可以透過互相合作互相幫忙,讓雙方都過得比現在更好。
當然,我們沒有必要無止盡地去燃燒自己、照亮別人,但至少再給人貼標籤之前,給自己一個學習理解對方的機會 —— 這,不就是「同理」,不就是「慈悲」嗎?慈悲決不是當個不顧個人發展的爛好人,而是對任何人都抱持平衡的觀感,不卑不亢、不評不價,有緣就合作,無緣就善待。不因對方比自己弱就鄙夷輕視,也不因他人比自己強就自尊受損。所謂「見富貴而生讒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
據說古希伯來文(不太確定,歡迎指正)裡最初「愛」這個字代表的就是「善待對方」,是個貨真價實的動詞,沒有現代參雜這麼多複雜的情感,我想就是慈悲的另一個解讀方式吧。
當然,很多人健康不佳、錢賺不多、家庭失和一定有機可循,而且常常很大一部分的確是個人不夠努力導致,但這也不代表我們有權利去說他「活該」,這不僅是種禮貌,也是一種修養。因為試想,如果我們可以這樣去批評別人,那是不是代表我們做得不夠好的時候,也應該被人家罵一聲「活該」呢?
就像我申請住院醫師不順利,其實回過頭去想,難道不知道自己問題在哪裡嗎?當然知道。但在那個過程中,我根本不需要多一個人跟我講說
你不夠努力,太過自負,所以活該~
早叫你怎樣做,你不要,現在吃虧了吧!
我需要的,是支持、是包容,是在我知道自己犯錯的時候,有一雙溫暖的手撐住往下墜落的我,讓我不會摔死地緩緩地著陸,然後有勇氣重新站起來反省,並挑戰下一道關卡。
而我相信,我希望被這樣支持,別人也會希望被這樣對待。
面對他人的失敗和不順利,能以「感概」和「同理」取代「活該」和「理所當然」,我想就是實踐慈悲的第一步了。當然,我必須承認自己某部分還做得不是很好,例如我照顧酗酒導致肝病、或者早年家暴導致住院沒半個孩子來探病的病人時。往往比較不甘願且帶有一點輕視。但人生還很長,我先要求自己至少把身為一個醫師該做的工作做好、面對他們時不要攙雜個人情感、最後有什麼情緒就寫在日記裡不要散佈出去,應該勉強算得上一種慈悲心的修煉吧?
期許自己能成為一個發自內心慈悲的好人,持續給身邊的人帶來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