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ME       ARCHIVE      回首頁      LEARN       FEEDS

2014年10月29日 星期三

「鑽石」不夠了?從當紅行動遊戲《Hay Day》看個人職涯攻略


起自2008年Facebook上爆紅的「開心農場」,宣澤就對這類線上策略經營的小遊戲愛不釋手。毫無意外,2012年正式登陸蘋果系統的《Hay Day》(中文譯:卡通農場),也在一個月前攻佔了宣澤的ipad Air,讓宣澤又重新開始了割小麥、收雞蛋的生活。

但今天這篇文章,不是要討論遊戲怎麼玩,或者分享什麼「密技」。而是分享在自己在《Hay Day》中得到的,能與職涯規劃相互輝映的小小心得,也算是對《專案管理生活思維》部落格的小小致敬。小周末要來了,嚴肅的文章也走個輕鬆風,大家加油!


圖片來源:www.spill.co.za



設定階段性目標,每一步更踏實


圖片來源:《hay day》遊戲畫面

《Hay Day》中,可以種植的農作物就有十幾種,而麵包房、乳製品廠、燒烤架、織布機、縫紉機‧‧‧‧‧‧能夠製作出的產品,更是隨著等級提高而多的數不清。如果傻呼呼地看什麼喜歡就生產什麼,就會很快把小小的倉庫塞爆,做什麼事情都綁手綁腳。當然,遊戲也就不好玩了。

好在,《Hay Day》很貼心地設計了「訂單」系統,只要玩家按照指示完成訂單,就可以獲得額外的金錢與經驗值,更快地升級。有趣的是,《Hay Day》也允許玩家「放棄」訂單,例如主力是在生產蛋糕的玩家,可能就會放棄要求果汁的訂單,而不會接受懲罰。時間一到,系統也會自動補上新的訂單。

這真是太有趣了!跟我們生活中每天做選擇的情形不是一模一樣嗎?主管、家人、甚至是自己給自己的要求和期許,就像是一筆一筆的「訂單」,這些訂單也就是我們每天的「小目標」。但我們對這些訂單是來者不拒、照單全收,還是學習拒絕、適度篩減?端看我們是否為農場(人生)訂定了中期、長期、甚至終極目標,並且堅定地往自己真正想要的方向前進。

【推薦文章】




人多的路不要走 ── 要做爆米花還是南瓜派?


圖片來源:《hay day》遊戲畫面

《Hay Day》中有一個「廣告系統」,玩家們可以為自己想要出售的產品在「報紙」上刊登廣告,讓其他玩家可以點選購買。有趣的是,來自不同國家的不同玩家,販售的物品居然有八成都差不多 ── 幾乎都是容易取得的資源,或是製造程序簡單的產品。例如:

雞蛋、小麥、培根 ── 直接收成就可以賣

爆米花 ── 直接收成的玉米,花費30分鐘製作


由於製作上省時省力,所以會有剩餘而被拿出來販賣也相當合理。但正因為「大家都這麼做」,商品缺乏獨特性,也就做不出市場區隔,如果價錢上又沒有優勢,一、兩天仍乏人問津也相當常見。

相反地,一些必須經過「複合材料」才有辦法生產的產品,例如:

南瓜派 ── 必須先將玉米加上小麥做成「牛飼料」,然後餵食乳牛得到「牛奶」,再將牛奶加上南瓜、和小麥,經過「2個小時」的加工才。


這樣的產品,只要一推出市面,就算開價是系統規定的最高價,也幾乎不到30分鐘就銷售一空。

這種現象讓宣澤不禁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大家都想要的東西,卻很少人願意多做一點拿出來賣?」,換個方式說,明明大家都知道哪些東西好賣,但多數人寧可盲目生產、削價競爭;卻只有少數人願意前期「麻煩」一點,後期換得獨特性與價格的優勢?是因為覺得計畫性生產需要思考很累人、還是覺得「反正只是遊戲」玩玩就算了,也不是很在意?

套用到現實生活,其實多數剛畢業的學生,就好像剛採收的玉米一樣 ── 欠缺特殊專長和經歷、人人能力都差不多,市場競爭力也有限。但這時候有兩條路口走 ── 簡單加工成爆米花,然後一路平庸走到人生的盡頭;或是做一個養成辛苦的南瓜派,但一到市場上就是隻「當紅炸子雞」?不同的人生觀,值得玩味。


【推薦文章】




他誘你付錢買「鑽石」,但自己才是主宰


圖片來源:《hay day》遊戲畫面

就像所有免費線上遊戲一樣,《Hay Day》會透過提供好處──資源、產品、加速生產,或是獨特的裝飾品等,誘使玩家支付必須以新台幣購買的「鑽石」(如果不想花新台幣也可以慢慢存,但是一天可能只有一、兩顆,甚至更少)。

而有過經驗的玩家們都知道,在這種號稱「免費」的遊戲中一旦付出第一筆現金,享受到了「功力大增」的快感,就很難再「由奢入儉」了,最後的開銷可能比單次購買「付費遊戲來得更多,也正是謝文憲老師所謂的「免費的最貴」。

但是,遊戲開發者(莊家)怎麼誘使我們,是他家的事;選擇慢慢享受遊戲的樂趣、不躁進,或是走上花錢搞「軍備競賽」的不歸路,卻是我們的自由。就像現實生活中一樣,食、衣、住、行、育、樂、名、利乃至於愛情、性,無一不充滿誘惑,挑動我們想要掏出苦心積攢的「鑽石」去換取(新台幣時間青春,甚至是信用、健康)。但只有我們──自己人生的主宰──才是最清楚我們的未來想要走向哪裡。也只有我們有資格,選擇將最珍貴的鑽石花在最值得的地方,來創造最大的複利

至於如何善用我們的鑽石,為職涯作最大加分?可參考《專案管理生活思維》部落格,張國洋老師的這篇文章:由【時間】X【方向】X【資歷】所構築的職涯放大器







臉書「不是」日記,所以請不要寫這個、這個、還有那個

兩個月前,宣澤曾寫過一篇文章【臉書亂象】取消追蹤,拿回動態時報主導權,談的是臉書使用者看到缺乏營養的資訊,應該怎麼樣「主動出擊」讓動態頁面變得乾淨。今天,想要談談的,是許多人使用臉書(或者其他社群網站)的一大迷思──


「這是我的私人空間,我愛寫什麼就寫什麼」


圖片來源:www.wikihow.com


換言之,就是把社群網站當成「日記」使用了。但這種思維不但錯誤,而且還相當危險。先前在【部落客MBA】課程中,于為暢老師曾提到「網路不是一個私人空間,而是一個完全開放的空間!」換個角度想,臉書都可以拿使用者當白老鼠做實驗,甚至將我們的喜好、按讚情形販賣給廠商做廣告,我們在動態頁面寫一些「原本只想給自己看」的東西,豈不是很恐怖的一件事情嗎?

有幾種書寫內容,宣澤個人認為相當不妥,而且可能會危及使用者生涯。今天提出來,希望跟大家做個討論,也希望未來大家互相提醒,讓社群網站不會變成交友、求職的絆腳石。而是可以代表我們個人形象的「數位招牌」。



習慣一:抱怨,甚至帶髒字的咒罵



圖片來源:firstplacerecruit.ie


現實生活中要多讚美、少抱怨,已經是老生常談;但許多人進入網路世界,就會忘了其實多數社群網站還是可以顯示個人身分(相形之下,BBS站可以隱藏身分,所以罵得也更兇),於是罵老闆、罵主管、罵男女朋友、罵家人......總之,將平常不敢講的話,一股腦兒全倒出來。

但是抱怨可能只是源自於一時的氣憤,如果寫在紙上撕掉也就沒事了,反正只有自己看到。但寫在網路上,等於昭告天下「我跟某某人關係很差」,姑且不論他人觀感,如果被罵的人經由「口耳相傳」知道我們在網路上大講他的不是,試問誰會好受呢?不是讓稍稍出現裂痕的關係雪上加霜嗎?

更糟的是,如果這些資料被留存建檔,在多年後求職、創業時被人調出來拿放大鏡檢視(存放在雲端的資料,有什麼調不出來?好萊塢女性的裸照殷鑑不遠),誰知道會不會影響新老闆、天使投資人會不會因為一句髒話而放棄合同?所以,真的要罵,還是寫在紙上吧!寫得多醜多亂多難聽都沒關係,把紙揉了、撕了、扔了,大家約出來見面談,情誼還是在。



習慣二:牽涉到「他人隱私」的「個人私事」


圖片來源:maralascottsblog.com


上一種習慣源自於「負面情緒」,我們其實比較容易警覺;但我們卻也可能因為「正面情緒」(開心、喜悅),而「不小心」在社群網站上書寫了牽涉到他人隱私的私事,結果對方感到不快,一樁美事也蒙上陰影,相當可惜。

舉例來說,有些剛開始進入醫院的醫學生們會寫道:


「今天幫OO病房的OO床病人抽血,一次就抽到了,好開心喔!而且他人真的好好,希望他的OO病可以早日康復。」


雖然整篇文字都帶著正面的情緒,撰文者主要也只是希望表達自己的開心與對病人的祝福,理應算是「個人私事」。但是一來病人並沒有同意我們將他跟我們說的話公布在網路上,二來雖然文中並沒有指名道姓,但OO病、住在OO病房的OO床,這些也都算是個人隱私──甚至,如果有有心人想要利用這些資料,也並非不可能,所以應該避免。

另一種情形,發生在較親近的友人之間。舉例來說,一對大家都知道男方、女方是誰的情侶,而且兩方臉書上共同的好友還不少。有一天,男方突然在臉書上這樣寫:


「昨天晚上你讓我好舒服,寶貝最棒了」


圖片來源:thehoopla.com.au


嗯,如果辯解說是「馬殺雞」,應該沒人會相信吧?

床笫之事當然是美好的「個人私事」,但在臉書上「分享」自己的「性福」一來可能刺傷沒有對象的人,二來如果沒有經過另一半的同意,這樣寫出來是不是很失禮呢?畢竟一方覺得沒有關係,不代表另一方也覺得不會害臊、尷尬。因此,如果真想寫牽涉到他人隱私的私事,還是應該先徵詢對方的同意較好。



習慣三:轉貼未經證實的網路謠言



圖片來源:www.china.org.cn


先前許多在臉書上被瘋傳的「重要文章」,皆已一一被證實是不實謠言,例如「九層塔會導致肝癌」和「LINE送兔子貼圖會竊取個資」等等。雖然我們不是最先撰文的人,而且轉貼的用意只是為了「提醒自己很重要」,就像把簡報貼進日記本一樣;又或者帶著善意想「提醒朋友這很重要」。但在這個資訊流通迅速的時代,每個人都是「自媒體」,也就是說,我所流傳的訊息,其實也就代表我這個人的品味知識價值觀、和判斷是非的能力

試想,如果某個人的臉書上每天轉貼的都是殺人放火的新聞,我們應該會很擔心他是下一個鄭捷,而對他敬而遠之吧?同理,如果我們轉貼的文章,每每最後都被證明不實,是否會對自己的公信力造成負面影響呢?是否可能會讓人家覺得──


「這傢伙的資訊總是錯的,講的話大概也不太可靠」?


所以,傳遞正確、實用的好文章是好的;但在按下「分享」之前,也可以先上網google一下這則訊息是否來源可靠。幸好現在不管是用圖片、或者用文字都可以進行搜尋,實在比以前方便太多了!所以查證也就不再是特定「專家」的工作,而是每一位優質網路使用者的基本責任。





2014年10月28日 星期二

我是不是便祕啊?等一下!「浣腸」前的3個自救小錦囊!

說來奇怪,現代人想吃什麼都不難買到,可是長越大就越常聽到朋友受「嗯嗯」所苦。有些是過度緊張,但有些也真的很誇張。例如,三個禮拜前,一個朋友才線上私訊宣澤:

「我以前都有每天『嗯嗯』,最近變得有時候一天一次,有時候兩天一次,這樣是不是『有問題』?」

而在昨天,又有一個小學就認識的好朋友L,把宣澤拉進一個聊天群組做諮詢──原來是L的閨密「A小姐」雖還未滿30歲,卻已經有超過5年的「浣腸」經驗,讓人不禁瞠目結舌。

「便祕」這檔事,就跟牙疼一樣──沒事的時候想都不會想到,一旦遇到了那可真比錯把辣椒當番茄一口吞下還痛苦。不過,在因為擔心而求醫診治,甚至走上一輩子瀉藥、浣腸的不歸路之前,我們還是有三個「小錦囊」可以自助「妙手回春」。







錦囊一:放輕鬆,不是「沒有每天」就叫「便秘」


常見懷疑自己便祕的第一大原因,就是因為沒有每天「嗯嗯」。但其實,這就跟有人一天只需要睡5小時,有人一天不睡個8小時就沒精神一樣──每個人根據體質、腸胃道的消化與吸收能力不同,其實排便次數從「三天一次」到「一天三次」都是可以接受的。

除非排便次數「突然間」減少,例如原本每天都有,突然變成三天、五天才一次,伴隨著大便變硬、變成粒狀的「山羊便」,才比較可能有便秘。同時,如果覺得嗯嗯時變得需要「很用力」,或者覺得「還沒嗯完卻已經嗯不出來」,也都可能是便秘的症狀──此時,就需要打開第二個錦囊了。






錦囊二:回想一下,最近是否有什麼事件,可能造成便秘?


最常造成便秘的原因,主要是生活習慣不良──包括蔬菜水果吃太少水喝太少坐太久、或者明明有便意卻常常憋著不去廁所等等。有些人到異鄉旅遊、出差,因為飲食內容的不同而「水土不服」,也容易有便秘或者腹瀉。

舉例來說:如果您是一位典型的上班族,早餐吃的是「火腿三明治加豆漿」,中餐吃的是外訂的「排骨便當」,晚餐是「一碗拉麵加上一杯啤酒」,恭喜您!您一天當中的蔬菜加上水果,還不到一個拳頭。如果又沒有特別多喝水,會有排便的問題也不足為奇了。




而某些嚴重的疾病(腸道腫瘤),或者某些藥物(某些特定種類的止痛藥、抗憂鬱、降血壓、利尿劑、鈣片、胃乳片)也可能導致便秘,但都比較罕見,而且移除疾病、藥物之後,便秘的情形也會迅速改善。因此,檢視最基本的生活習慣,其實就能排除80%以上的便秘原因。


錦囊三:見招拆招,缺水就補水,少菜少果就買!




如果自我檢視之後,發現是水喝太少,就要刻意養成喝水的好習慣──例如規定自己上班每一小時要起來喝杯水、順便上個廁所,或是擺放一個馬克杯在辦公桌上提醒自己等等。成人一天的喝水量,要達到2000毫升以上才足夠,也就是「三瓶半的寶特瓶」或是「六杯半的馬克杯」。同時,可樂是糖水、咖啡和啤酒會利尿,所以這些飲料類不能直接計入喝水量──只有「純水」才能算數。

缺乏蔬菜水果的人,可以從中餐、晚餐多點一盤燙青菜,外加餐後到便利店買一顆蘋果或者芭樂來「啃」開始。雖然這樣的量跟國健局建議的「天天五蔬果」還有不少差距,但與其望著遙不可及的目標而自甘放棄,不如先從一點小改變開始讓自己有信心。至於坐太久的人?報紙、雜誌上熱身操、拉筋可以參考不少,就先讓自己每隔一小時起來喝水時動動吧!


小結


由於許多人認為「每天都應該要嗯嗯」,因此台灣瀉藥之濫用的問題相當普遍。甚至有些人在檢視、修正生活習慣之前,就開始依賴藥物來幫助排便──但其實這就跟不懂得放鬆心情,於是藉由酒精才能入睡一樣,是種「殺雞取卵」的做法,長久以往,將使得身體的排便機能更差,導致惡性循環。

這篇文章一反以往衛教「及早就醫」建議,提醒大家藉由自我檢視與調整,其實不僅能避免藥物依賴,還能從中習得照顧自己與家人健康的能力,一舉兩得呢!










2014年10月27日 星期一

租借Ubike不可不檢查的3個小細節,我打賭會注意到第3項的人不到3%!

Ubike真的很方便,方便到現在外縣市的同胞都想把這套系統複製回家。但就是因為太方便了,有時候我們一趕時間,就會很自然地刷卡,然後,跳上去,幾乎忘記Ubike不是自己的車,平常保養的人不是自己,對車況的掌握,幾乎不到3%。





前天,宣澤才因為操之過急,而多花了10分鐘在租借站逗留,心情也受到影響。所以,在刷卡之前有些「眉角」應該要特別注意,一方面為了節省不必要的換車時間,二方面也為了安全。以下分享三個相當重要,卻常常不小心被遺漏的檢查重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註:已經被宣判無法使用的Ubike,坐墊會被反過來作為警示(如下圖)。所以本篇提到應特別檢查的細節,都已「坐墊沒有被反過來」的車為主。






一、輪胎有沒有氣


如果是自己的車,上一次打氣是一個星期前還是一個月前,幾乎不會忘記;但如果是Ubike,我們就只能現場捏捏看輪胎是否還有彈性。

就算取車前忘記捏,也沒關係,輪胎沒氣的車騎起來可以很明顯感覺到「路面顛簸」,馬上換一台,就沒事了。




二、剎車有沒有靈


這點在刷卡前很難檢查,所以得在刷卡取車後的「當下」立刻實驗(幸好Ubike有一定時間內同站換車不罰錢的設定)。剎車靈光與否攸關騎士安全,所以一定要特別留心!






三、籃子裡有沒有垃圾或「汁液」


我們相信絕大多數的台北市民都很具有公民道德與素養,但難免騎車時把飲料、咖啡放在籃子前方。喝完後可能忘記帶走;就算沒喝完,轉彎時也許不小心把飲料濺灑出來。如果前一位乘客沒有特別擦拭,我們又將自己的文件、包包、寵物直接放進籃子‧‧‧‧‧‧那就相當「杯具」啦!





所以,刷卡前,花個3秒鐘,確認一下籃子乾淨不乾淨,絕對重要而且值得!




2014年10月25日 星期六

我是醫學生,我看XXX(六):「復胖」之原因及預防與XXX會不會復胖?(長篇)

在本系列第5篇文章中,宣澤最後用一張圖表展示了自己詮釋的XXXX的「有效」與否:



圖片已移除



在第6篇文章,我們要來討論XXX是否符合一套瘦身計畫的第3個標準:「復胖機率低」。

不過,在深入討論之前,由於復胖這件事情,可能會發生在任何一種瘦身計畫當中,所以我們先花3分鐘來定義一下,究竟什麼叫做「復胖」,以及「為什麼」會復胖。


什麼叫做「復胖」?


宣澤相當尊敬的一位恩師──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暨台灣肥胖醫學會教育委員姚建安醫師──認為,如果已減到理想體重,又回復到原本的體重,即是「復胖」。相反地,減重後,只要超過一年以上不胖回來,就算「減重成功」。

畫成圖來看,就像這樣:




舉例來說,一位160公分,體重70公斤的女孩子F君,理想體重應「不高於」61公斤,所以如果F君成功瘦到60公斤(註1),而且一年內都沒有回到70公斤,就可以算是「減肥成功」;相反地,如果在一年內又回到70公斤,那就算是「復胖」了。


復胖機率很高嗎?很常見嗎?


其實,就算不用拿出統計數據,大家也可以先把眼睛移開螢幕,想想一個問題──

「身邊朋友減肥之後,還能成功維持『一年』以上的人,有多少?」


想必比例不是很高吧?辦公室裏比較常見跟「減肥」有關的話題,不是朋友嚷嚷著「喔我最近好胖喔,要開始減肥了」,結果同事么喝著說要訂珍珠奶茶、團購地瓜酥,一窩蜂地就「跟了」,說好的減肥呢?也維持不過2天而已。

就是有朋友瘦了很多,前三個月大家看到他都驚呼「哇!你怎麼差這麼多!」。但這些人也常常默默、悶悶、不知不覺在半年內、一年內、逢年過節後、每周約會大餐後,又穿回減肥前的衣服,而大家基於「朋友道義」,也不敢多問「你怎麼又胖回來了?」,畢竟,沒人想當壞人嘛!

這也是為什麼「復胖」永遠是減肥者的夢魘──畢竟花錢事小,再賺就有;但時間可是一去不復返啊!花了大把時間在減肥,結果之後又胖回來,那我們不顯得有點像傻瓜嗎?飛走的青春小鳥誰來還啊(泣)~~~~~~。

所以,人人都知道減肥會讓我們好看,人人也知道減肥對健康有幫助,但只要想到就算減肥成功,也可能「前功盡棄」──嗯,真倒胃口。

2010年11月03日的《57健康同學會》曾幫觀眾統計出幾項復胖率「超高」的減肥方式,其中包括:


低卡食物減肥法:復胖率70%




講白話一點,就是「吃很少」、「吃熱量很低的食物來減肥」。最常見的就是原本一餐要吃一個便當的人,突然間只吃一顆茶葉蛋加上一顆芭樂,然後跟你說「噢,我不會餓,我還好」──很有意志力嗎?就算減肥成功,7成的人在一年內會全部胖回來。

不過,70%很誇張嗎?還有更離譜的──

「單一食物減肥法」,復胖機率高達95%!




也就是,「選擇一種食物拼命吃」,例如常聽到的「蘋果餐」、「三餐只吃沙拉」等,《57》的主持人隋安德打趣說:「以前吃蘋果餐,後來看到蘋果『都要吐了』!」會讓人這麼崩潰的減肥方式,要不復胖也很難啊!

換個角度想,就算是自己喜愛的食物(牛排、燻鮭魚、薯條.......)三餐都吃,消夜也吃,連續吃個三天、五天、一個月,怎麼可能還受的了!

但是身邊的人,尤其是女性同胞,想要減肥的時候,最常採取的不就是上述這兩種「吃很少」或「選擇一種食物拼命吃」「經濟又實惠」的減肥方式嗎?不用流汗運動,又可以省錢,體重還可以降低,簡直是「一魚多吃」!結果,交了男朋友、失戀,又或者過了個中秋、端午、農曆新年,女孩兒們一一復胖,又再度把「減肥成功」列為新年新希望,周而復始......,豈是一個「慘」字了得?

所以,在文章下去之前,我們一起在心中默默為這些英勇的減肥烈士「默哀」3秒鐘吧。




復胖好討厭!但到底為什麼會復胖?又該怎麼預防?





復胖的原因以及預防,一直也是網路上熱烈討論的話題,結論不外乎:

「要提升基礎代謝率,養成易瘦體質」


「營養要均衡,生理機制才會運作正常」


「心理因素使然,包括壓力太大、沮喪、感覺沒有人支持自己。所以應該加入支持團體,例如減肥班」


等等,不一而足。但是,要記憶並理解這些論述,對於醫療從業人員或許易如反掌,對於一般民眾可能就稍嫌吃力了,就像要宣澤去讀懂這段文字一樣──

為那些持續幾個星期的「專案」使用複雜的模型在許多情形下會導致不必要的代價和低可操作性。因此,專案識別不同的輕量級的模型,比如軟體開發的極限編程Scrum技術。為其他類型專案而進行的極限編程方法的一般化被稱為極限專案管理

每個中文字拆開都看得懂,但是合在一起跟天書沒兩樣,所以如果又把上述那些原因重新講解一次,就是在浪費大家看部落格的時間了。因此,宣澤在這裡為「復胖」提出一個最根本的原因,以及一個「減肥成功(永不復胖)」的必勝之道

減肥期間所做的事情,減肥後不會繼續做,鐵定復胖!

減肥期間所做的事情,減肥後可以做一輩子,減肥成功!


這兩句話乍聽之下有點像廢話,有些讀者心中一定會默默OS:「我如果每天三餐都吃蘋果吃一輩子,當然會保持纖細的好身材啊!還需要你來教嗎?」嗯嗯,不是這樣的,且聽宣澤娓娓道來。

所謂減肥期間所做的事情,減肥後不會繼續做,就像有人減肥期間吃的很少,或者只吃單一食物(如蘋果);或者拼命運動,一周上五次健身房;又或者,更極端一些,拼命喝減脂茶、去泡三溫暖蒸烤箱,可一旦體重到了自己設定的目標,或者身材看起來有些改變了,就停止這些動作,回到原先的飲食與生活習慣。

而人們在減肥有效後,不會繼續做「會讓他們減肥有效的事情」,是因為這些事情多數讓人覺得「很痛苦」、「很難忍受」,而違反了人性,所以很難持續。

舉「吃很少」為例,意志力再強的人都很難長時間忍受飢餓──特別台灣又是個美食天堂,走到哪裡都有無止盡的誘惑,加上長時間飢餓本身就會削弱意志力,不僅情緒控制會變差,對食物的渴望也會隨著時間加倍強烈,這也是很多人透過吃很少減肥有效之後,反而會縱慾過度而吃得太多,結果導致復胖。


就算沒有縱慾過度,透過吃很少來減肥的人,很容易自然地將「飢餓的痛苦」與「減肥」兩件事情「連結」在一起,就好像巴甫洛夫的狗,聽到鈴聲就會聯想到食物一樣。

也因此,一旦減肥有了成效,減肥者內心「逃離這份痛苦」的渴望就會凌駕忍耐的意志力,而恢復既有的飲食習慣。但他原本的飲食習慣,就是導致肥胖的原因啊!所以最終的結果,也是慢慢地復胖,如下圖所示:




而把「吃很少」換成只吃單一食物,或者做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運動也是一般:



簡單來說,選擇自己「沒有打算做一輩子」的事情來減肥,並不是不會瘦,但是復胖機率就會很高,以宣澤的觀點,只要時間拉得夠長,機率是99.99%(以女生來說,一進入更年期,絕對破功)。


減肥期間所做的事情,減肥後可以做一輩子 = 減肥成功!

那什麼叫做減肥期間所做的事情,減肥後可以做一輩子,減肥就會成功」呢?我們再用飲食做例子:如果這次盤子裡的食物不是會讓我們飢餓、需要忍耐的「少」,而是

「熱量比一個人每天需要的總熱量少『一點』,每種食物也都不多,但是吃完有飽足感」的「少」

哪樣子的飲食方式,比較容易持續?

這時候就不能不提一下,多數人對「少吃」的誤解。其實人家說減肥要「少吃」並不能算錯,但是這樣講實在太籠統,導致許多人對「少吃」的觀念就像下方這張圖:




但,真正「少吃」的意義,指的是「在一餐內,一種類別(註2)的食物不要太多,但是每種類別的食物都要出現」,採用這種飲食方式,會覺得好像飯也沒吃很多、肉也吃一點,讓人覺得好像「吃很少」,但這樣的飲食方式,不僅會讓我們有適當的飽足感,且也能恰如其分地把攝取的熱量控制在剛剛好,對於減肥而言,是真正值得採納的長久之計。

總結一下:減肥中,我們吃的「少」,是單一種類的食物的量「少」;但也應該要吃的「多」──「食物種類」的多。


大家可以試試看,比起吃一大碗公的拉麵,在自助餐拿一碗飯、幾片肉、一份青菜,然後再去便利店買顆水果,兩種午餐會讓人感覺比較滿足、比較舒適?前者吃進肚子裡的,幾乎都是「澱粉類」,而後者不僅有澱粉類,「蛋白質」、「蔬菜」、「水果」類食物也都兼顧到了。最棒的是,雖然體重不會像只啃蘋果那樣快速下降,但卻會隨著時間慢慢、慢慢、慢慢、讓人幾乎感覺不到地下降。雖然慢,但因為這樣的做法可以持續一輩子,就如「每天進步1%,一年後的自己將比現在強37倍」的道理一樣。




同理,如果是做超出自己時間能力的運動,可能減肥有點成效之就會放棄。但如果選擇的改變只是「每個星期花三天,下班後去快走操場半小時」,難度降低、減肥速度也變慢,但因為容易持續,所以我們也可以得到以下的預期圖表。




當然,如果將簡單的「飲食改變」加上簡單的「運動改變」,減肥的速度一定又會更快些。以臺大醫院減肥門診的成效而言,如果飲食、運動全面配合醫師和營養師的建議,在半年內瘦去5到10%的體重,並且一年後體重沒有回復,就算是一次相當成功的減肥囉!

做個小結:如果想要減肥成功,一定要注意「減肥期間所做的改變」,是否能成為「持續一輩子的改變」。只要兩者可以畫上等號,減肥成功必定指日可待。



回歸主題:所以利用XXXX瘦身,究竟會不會復胖?


在宣澤這篇探討XXXX到底有沒有效的文章中,曾經有這麼一段話:

.........XXXX絕對不只是一套3個月的產品。從公司一開始的產品說明書,就強調XXXX是一個涵蓋飲食營養補充品適量運動的瘦身計畫。

換言之,打從一開始,公司對於XXXX的產品的定位就是輔助,就跟凱至教練的健身班一樣,他們都只是一個「計畫」的一部份,所以如果對產品心存依賴,甚至有「押寶」、「梭哈」的心態,那這個人透過XXXX瘦身計畫成功的機率,鐵定不會高.........


如果將減肥成功比作目的地,XXXX的那一套產品就像是賽車電玩裡的「加速器」,但絕不是哆啦A夢的「任意門」,讓我們踏進去想到哪就到哪。如果舉上面「改變飲食」的例子,加上XXXX的「產品」(= 67%的XXXX瘦身計畫),我們可做出以下比較圖:


VS. 



圖片已移除




有使用產品的藍色時期,體重下降速度約可催到國健局建議的「每周0.5到1公斤」,換言之,三個月時間,可以減去6到12公斤,如果再加上運動,效果會更顯著。

但,今天這篇文章,不是要討論有效性,而是要討論會不會復胖!回到本文先前的小結論:如果減肥期間所做的事情,減肥後不會繼續做,那復胖只是遲早。

具體來說,如果減肥者使用了XXX的產品,但是過程中不願意配合改變飲食,或者體重減輕後又恢復原本的飲食習慣,那就像賽車原本落後,啟動了加速器好不容易超前,卻因沾沾自喜不再認真開車,成績一定又會落後──遲早也會嚐到復胖的苦果。如下圖:


圖片已移除


小結


所以結論是:XXXX的「產品」可以讓我們的瘦身速度加快,但要真正做到「不復胖」,還是需要配合XXXX這套瘦身「計畫」當中的另外兩個面向──「飲食」與「運動」才夠。當然,有人一定會有一個疑慮:「那為什麼每個人復胖的速度不一樣?究竟有沒有可能做到『永遠不復胖』呢?」,由於這個問題需要另外帶出「易瘦體質」的觀念,且待留到下一篇文章,再行討論什麼叫做「易瘦體質」、「基礎代謝率」。









註1:其實減肥成功的指標,應同時考慮體內脂肪、肌肉的比例,甚至內臟脂肪的多寡等等。但為求方便,本篇先以「體重」作為減肥成功的單一標準。

註2:國健局將日常生活常見食物分為六大類,分別為五穀根莖類(澱粉類)、蛋豆魚肉類(蛋白質類)、低脂乳品類(蛋白質類)、蔬菜類、水果類,以及油脂與堅果種子類。各種類別的食物都有自己獨特的營養價值,應在每餐中均衡攝取。更多資訊可造訪董氏基金會網站





2014年10月24日 星期五

天哪!體脂肪忽高忽低的!到底是機器不準,還是減肥沒效?

前些日子,在與一位朋友Alice閒聊時,Alice突然提及最近正在積極透過運動加上飲食控制來減肥,也幫自己購買了一台網路上評價很高的O牌體脂機來記錄效果。但讓Alice苦惱的是,不僅每天測量的體脂肪數字「高高低低」,就連當天早晚的體脂肪也常常像在坐雲霄飛車。常常前一天因為略有進步而沾沾自喜,隔天起床看到指數上升卻又失望不已。







結果,才不過兩個星期,Alice就感到欲振乏力,幾乎又要像以前一樣,放棄減肥計畫。由於Alice這次是因為有了心儀的對象而決定瘦身,基於「動機難得」,宣澤就多花了20分鐘,與Alice分享自己使用體脂機的心得以及正確方式。剛好之前也有朋友問過類似的問題,且最近百貨公司周年慶又要來臨,體脂機銷量勢必攀升,宣澤決定將該次分享紀錄為誌,希望對大家有些幫助。


為什麼數字會高高低低?


在弄清楚體脂機的數字為什麼會忽高忽低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體脂機「為什麼可以測量體脂肪」。嚴格來說,體脂機並沒有辦法「直接」知道我們體內有多少體脂肪肥肉),而是透過發出微弱的電流,通過人體,藉由導電度的好壞,來「間接」推算出人體內有多少比例是肌肉、多少比例是脂肪──




脂肪組織(肥肉)內幾乎都是「油」,導電度差;

肌肉組織(瘦肉)內有大量的「水」,導電度較佳。


所以,當體脂機測量到「嗯?這個人身體的導電度不錯」,就會告訴我們「你的身體大多數是肌肉,體脂肪比例低」;

反之,如果體脂機發現「噁,這傢伙身體的導電度還真差」,就會認為我們體內有含量較高的脂肪組織,而顯示「體脂肪數字偏高」。

在大多數情況下,雖然這樣「間接評估」的方式無法真正準確呈現體脂肪的多寡,但就方便性和普及性而言,並不失為一個適合大眾的測量方式。但,這個原理有一個極大的缺點──那就是體脂肪數字很容易受「體內水分的多寡」而波動,導致失真。

有人說「女人是水做的」,
其實不論男女,人體都有70%是水。


就宣澤的經驗而言,早上剛起床時,因為一夜沒喝水,加上呼吸作用以及皮膚都會散失水分,所以我們會呈現相對「乾燥」的狀態。這時候站上體脂機,會發現體重比前一天傍晚降低0.5到1公斤,但體脂肪卻上升了0.5到1%!不知情的人,很容易會有「雖然有減『重』,但是沒有減到『脂肪』,所以其實是減到『肌肉』」的謬誤。

如果前一天又剛好有跑步、運動,在未釐清真相的狀態下又做出「錯誤歸因」,就很容易陷入「到底要不要運動」的矛盾當中,無所適從。

相反地,如果是拿一天當中白天和傍晚的數據比較,會發現傍晚的體重較重,但體脂肪比例卻下降,而得到「長了肌肉」的錯覺。其實,無論是哪一種情形,都只是體內「水份的量」的改變所做的惡作劇。因此,要使用體脂機來評估瘦身成效,有至少2點:


一、固定「時刻」量




如果習慣一早起來就量,就保持起床量;如果覺得睡前再量比較方便,那就每次都睡前量。如果沒有特殊飲食,人體每天在固定時刻的含水量並不會差太多,固定測量的時間,就可以減少因為體內水量不同而產生的偏差。

如果是上課時間不趕的學生,建議可以每天起床、上完廁所後,在未喝水、吃早餐前測量;至於常常要趕車的上班族,宣澤建議固定在一天要結束的睡前時間測量。但無論如何,只要能配合自己的習慣就好。


二、固定「頻率」量,觀察「長期趨勢」即可





Alice的例子來說,他會感到疲乏的另一個原因,就是過於頻繁地(每天)測量自己的數據。只要想想學生時代就知道──每天早自習都考試、甚至早自習、放學前各一次小考,考久了難道我們不會厭煩?

有些人會覺得,我這次下定決心要減肥,一定要在意志力用罄之前趕快瘦出成效,所以會很密集地「觀察」自己的數據,以便「隨時調整」,但宣澤認為這樣的做法不太必要,甚至反而有害。

原因在於:減肥並不是短跑競賽,而是像馬拉松一樣的長期抗戰,以臺大醫院減肥門診的成效而言,就算飲食、運動全面配合醫師和營養師的建議,只要在半年內瘦去5到10%的體重,就算是一次相當成功的減肥。以80公斤的男性為例:

80 X 10% = 8,只要在半年內瘦去8公斤體重就算成功,而

8 / 6 / 4 = 1/3,在此標準之下,只要每周瘦去「1/3」公斤,就算成功。


每周1/3公斤?那不是比機器測量到的誤差範圍還小嗎?沒有錯。所以即使只是每周測量一次減肥成效,都未必能準確觀察到進步;求好心切地每天測量,就更無法客觀評估了,反而可能因為機器的誤差而自己嚇自己,弄得疑神疑鬼,對正確的減肥計畫失去信心。

宣澤建議Alice,真的想要積極追蹤,一周測量一次是較理想而人性化的頻率。而每次測量之後,也應該把數據紀錄下來,每月製表一次。只要數據的「長期趨勢」有往好的方向前進,就OK了,不需要因為短暫的起伏而苛責自己。





最後分開前,Alice問了一個問題:


「有些體脂機有把手可以拉起來,有些沒有把手,哪一種比較好?」


因為宣澤並非電工專業,所以沒有辦法給很確切的答案,我當時是這樣回答Alice的:

「反正你又不會準備兩、三台同時間交替著量,只要選定一台按時紀錄,體脂肪數字有逐漸降低,不就好了嗎(笑)?」


Alice也笑了,他說:「是啊!反正減肥本來就是跟自己比嘛!」





2014年10月23日 星期四

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因此失去面對感情的「勇氣」

自從九月底那場感情風暴以來,宣澤藉由看書、寫日記、自我思考、與朋友見面等方式,已經復原約8成。也因此,在聊天的過程中,也漸漸不再避談男女交往相關的話題。前兩天,一個來自桃園的朋友轉述了一個故事,讓宣澤不由得心有戚戚。



故事是這樣的.......


在南台灣的高雄,有一對結婚三年、遇有一子一女的夫妻。我們姑且舊稱男方為Dennis,女方為Emily吧!夫妻兩分別在財金界、醫務管理界擔任初階主管,白天有各自的生活。而每天晚上,將小孩從保母家接回後,全家人會一起用餐、看看電視,偶爾假日到河濱公園走走。雖然沒有什麼激情、浪漫,日子倒也過得平淡順遂。

令人遺憾的是,Dennis因為工作緣故,頻繁出席商務社交場合,而在一次辦在高雄福X飯店的派對中,認識了一位演藝界的Gale。Gale的年輕、天真,讓先生情不自禁地重新陷入「戀愛的感覺」,而對Gale展開追求──當然,金錢攻勢什麼的,自然也沒有少。由於Dennis長得還算不差,為人又謙和有禮,Gale也在明知Dennis有家室的情況下,自願成為第三者。兩人也在「必須戴保險套」的協議下,平均每一到兩周發生一次性關係──而每天來往醫院忙碌工作的Emily,自然是被蒙在鼓裡。

但是,再縝密的謊言,也蒙蔽不了人的善性。追求刺激卻又放不下婚姻承諾的Dennis,每天都活在烏雲一般的罪惡感裡,不僅睡眠品質開始下降,連工作表現都大打折扣。親朋好友只道是遇到倦怠期,不住地勸Dennis應該渡個小假、放鬆一下。但只有Dennis自己知道,原因根本不是工作太累,而是因為每天回家看到Emily、看到自己兩個可愛的孩子、又在臉書相簿裡看到和Emily過去生活的點點滴滴,心中的愧疚、自卑,只有不斷成長、放大...........


Emily雖然不再像過去那樣可人,但也沒做過什麼對不起我的事情,我這樣背著她跟別人上床,是不是真的很可恥?」


Dennis每天回家都這樣想著......終於,捱不住良心的掙扎,在今年的1月23日──Emily生日的隔天──向她坦承了一切:包括已經維持了半年的不倫之戀、發生性關係的次數、已經放棄婚外情的承諾,以及希望Emily不要捨棄自己的請求。

毫無意外地Emily在當下徹底崩潰!她完全無法想像,自己愛情長跑了4年、外加踏入婚姻3年並已經共有兩個愛的結晶的老公,可以全然無視過去的情誼,就為了與一個認識不到一年的女子行魚水之歡!盛怒之下,Emily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返回台南的娘家,並且烙下狠話:如果Dennis在一個月內沒有做出足夠的悔改與補償,Emily「絕對」會以妨害家庭的罪名控告Gale,同時與Dennis離婚、並要求高額的贍養費。





一個月後......


由於Dennis不住地要求懇求和解,且在道歉之後,也開始主動拒絕8成以上「非必要」的商務聚會與應酬、並斷絕與Gale的聯繫Emily考量到孩子的幸福與兩人過去7年的恩愛回憶,最後還是帶著兒子、女兒回到了高雄。但詭異的是,Emily回家後原以為老公會更加地愛她、疼她,出人意料地,原本理應採取低姿態以求原諒和寬恕的Dennis,反而開始主動數落Emily婚後的不是,彷若在「合理化」自己的出軌──

「你在交往的時候都會烤蛋糕給我吃,婚後都沒了」

「你以前重要節日都會寫卡片給我,婚後也都沒了」

「我們以前假日都還有時間出去走走,婚後為了照顧孩子,也都沒了」

「這三年的婚姻,我過得這麼束縛、不自由,出軌一次應該也還好吧?」

就是這最後一句話,讓Emily再次徹底抓狂!因為在Emily的觀念裡,一段婚姻中本來就不可能只有單純的快樂,或純粹只有痛苦。但不論是甘、是苦,兩人一起面對,本是理所當然。Dennis的逃避與出軌,已經是難以饒恕,倒頭來居然又數落自己的過去的不是?簡直斯可忍,孰不可忍。於是,在與娘家談老將孩子寄放一個晚上後,Emily決定坐下與Dennis展開最後一次談判──到底是要繼續,還是要離婚?

深度交流後,Emily了解到,Dennis之所以會在自己回來後做出非但不補償,還「火上加油」的舉動,實是因為Dennis自己早就承受不住良心的譴責,認為自己根本不配得這段感情。換言之,不用Emily責備,Dennis打從心裡就因為自己的背叛而將自己貼上「壞男人」的標籤。既然認為自己不配得,根據「吸引力法則」,Dennis自然會在潛意識當中「盡一切努力」來讓自己失去、遠離這段感情。於是,不理性的責備、遷怒、抱怨油然而生,而遭受背叛又被迫二次傷害的Emily,就成為了避無可避的苦主.......





故事到了這裡......


由於朋友的高鐵正好來了,Emily和Dennis最後究竟是復合還是離婚?Dennis有否走出自己內心的陰霾?宣澤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段故事當中雖然犯錯的是Dennis,但最終未能走出陰影的,不是Emily,反而是Dennis,這就相當耐人尋味了。Dennis因為犯了錯,對自己產生了負面的觀感,還幫自己貼上了「不配得」的標籤。自己的背叛,非但沒能給自己帶來幸福,反而喪失了伴侶的信任,甚至「自己對自己」的信任亦蕩然無存,回顧過往,是多麼的不智而可嘆?

在一段感情中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因此失去面對感情的「勇氣」。一旦失去勇氣,也就喪失了改正過錯、創造未來的的勇氣;而無法改正過錯、創造未來,兩人要想破鏡重圓,就更加是不可能的任務。沒人說重建一段破碎的感情是一件容易的事,畢竟全天下曾經在感情中遭受背叛、又重新站起的人,其數幾何?但關鍵不是「能不能」,而是「要不要」,如果犯錯的人自己都不願意突破恐懼,難道要求被傷害的人低聲下氣冀求復合?抱持這樣的期待,施害者未免也過於自私。




Emily和Dennis的故事,相信只是芸芸眾生之中一個小小插曲。這段故事最終會寫成悲劇,或是喜劇?端看故事中的兩位主角如何面對自己的內心、並對彼此開誠布公。而如宣澤一般的看官們,除了抱杯爆米花「喊燒」之外,也應牢記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既然在感情中犯錯很難避免,學習在犯錯之前未雨綢繆、在犯錯後將傷害減到最低,就成為每個人必學的技能。切莫存著「等到問題發生再來解決」的心態,如此勢必造成更大的失望與痛苦,就如那可憐的Emily一般。


2014年10月22日 星期三

人非聖賢,焉能不「色」──但除了出軌,總有更好的方法!

繼人氣部落客「彎彎」在新婚12天之後爆發婚外情,知名導演兼作家「九把刀」也在今天被爆出與已有男友的中視女記者周亭宇上汽車旅館做「深度採訪」。而柯景騰(九把刀)先生也在今天下午3點14分正式向媒體承認:


「我劈腿了!」





這兩個名人在半年之內接連背著自己的伴侶「偷吃」,身為公眾人物,無疑做了最差的負面示範。

宣澤認為,雖然每個人都有追求自己所愛的權力,但男女交往時,就算沒有婚姻之約,也應重視「誠信」。畢竟,不管是男方還是女方,在交往中一定會為了成就一段感情,而對另一半付出、甚至犧牲,如果一聲不吭地就移情別戀,事後再以「我犯了天下男/女人都會犯的錯誤」來塘塞,那豈不把對方過去的付出和犧牲當「屁」?

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在慾望升起時,還能夠用理智去判斷自己「該不該衝」。如果身處一段感情中,卻又開始對另一個「更好」的對象傾心,宣澤認為,至少有3個作法是在出軌之前,可以思考與執行的:




一、開誠布公、好好溝通,打開天窗說清楚對彼此的期待




通常來說,會喜歡上另一個對象,多半是現有的對象無法滿足某些期待──例如不夠幽默、不太喜歡出去玩、金錢觀落差太大等等。雖然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但如果能先跟現有的另一半好好溝通自己的期待,一方面是再給對方與這段感情一個機會,二方面也是對自己負責任的一種態度。

為什麼說是對自己負責任呢?因為如果連溝通都不溝通就「見異思遷」,就算換了一個對象,也總會在對方身上找到不喜歡的特徵,然後就一直換、一直換‧‧‧‧‧‧卻永遠沒法兒定下來,直到有了一定年紀,才後悔沒能把握之前的某個好對象,長期看來對自己絕對沒有好處的。因此,主動溝通,是對感情負責,更是對自己負責。

更重要的是,如果真的隱約覺得有「心靈出軌」的情況,不要隱瞞!因為人都是很敏感的。越是避而不談,其實給自己的壓力也就越大,反而讓既有感情的品質更差。





二、回憶當初的美好與感動,不要只記得最近的「鳥事」





許多人會喜歡上另一個對象,往往是因為累積了太多對既有對象的不滿,但一段感情中怎麼可能只有壞事而沒有好事?尤其兩人當初會選擇在一起,一定是因為彼此有相互吸引的優點。只是在相處的過程中,缺點慢慢暴露出來,而導致兩人發現「你跟我期待中的樣貌根本不一樣」而情感變淡、變質。

但借用老僑老師的觀點──這種「扣分式」的思維,不管在哪一段感情中,都是有害無益。就算換一個對象,也總有要分手的一天。因此,在決定揮別現有這段感情之前,應該好好坐下來,打開過去的日記、相本、通訊紀錄,回憶兩人的美好時光,仔細思考──這傢伙是否真的比不上新人?還是只是我放大了他的劣勢?





三、實在不行,好聚好散,散了「再」交新的




如果溝通、思考、回憶之後,依然覺得無法再跟眼前這個對象走下去,那就兩人溝通清楚,把該還的、該交代的事物弄清楚之後,好聚好散,「然後」再去跟新的對象在一起。

宣澤認為,就算眼前這個對象再遜、再鳥,只要他沒有作奸犯科、沒有做出什麼傷害另一半的事情,想要離開的人都沒有資格與權力去傷害他/她──而「出軌」正是傷害伴侶的最兇殘的大絕招!因為出軌,或稱背叛不僅造成感情決裂,更可能對「被出軌者」的自信心造成傷害,而這個傷害可能會持續很久、很久、很久。

所以,無論如何,如果決定要跟新對象在一起,那就等跟現有對象分手之後再上摩鐵吧!不然給人抓到了,風流不成,還要賠上名譽和誠信,何必為了一時痛快而讓大家都成為輸家?





2014年10月19日 星期日

「Blue Monday」嗎?來聽聽這6首立刻趕走憂鬱的外文流行歌吧!

星期一早晨難免覺得元氣沒補滿,還懷念著假日的輕鬆卻馬上要衝進公司處理即將鋪天蓋地而來的電子郵件和任務清單......光想到就讓人超「Blue」啊~~~~

不過沒關係,工作帶給我們壓力,帶著輕鬆愉快的心情工作,卻是我們專屬的自由喔!宣澤精選6首總是伴著自己度過「Blue Monday」的外文流行歌,在星期一的早晨,陪著大家趕走憂鬱、迎來活力充實的星期一!







1. 幻化成風  - 《貓的報恩》





這首歌也由梁靜茹翻唱為「小手拉大手」一曲,但宣澤認為日文原唱別有一番風味,大家可以比較看看自己比較喜歡哪款 :D!



2. 哩程數未滿 李欣芸





這首有點作弊,因為裡面唯一的歌詞就是「啦啦啦~」‧‧‧但實在太療癒了,所以還是把她放進來啦 XD!



3. 切手のないおくりもの 平井堅


這首真的很好聽,小野麗莎也有翻唱過,中文叫做「沒郵票的禮物」。可惜可能也是因為版權問題,不論是麗莎或是平井堅的版本,在youtube都找不到。

連結在此:http://www.565656.com/ting/686853.htm



4. Les Champs Elysee(香榭大道) Clementine(橘兒)





兩年前在網路ptt上很紅的「瞎賊力賊搜歌」事件,指的就是這首歌啦!雖然整首歌唯一聽得懂的就是「香榭麗舍」這個單字,但這首歌真的會讓人一聽、再聽、又聽、百聽不厭,怪不得網友吃完飯還要查個「水落石出」呢!

另有 Chantal Chamberland的版本,個人較偏好這版,但因為youtube 找不到,所以要麻煩大家自己點連結。




5. Never Fade Jack Johnson




這首歌根本成為星巴克的代表歌曲了!至少在半年前那段時間,5次去星巴克有3次會聽到這首歌。

會被知名連鎖咖啡店選中做為鎮店名曲,「Never fade」的療癒效果不言可喻,搭配早餐一起服用,效果更佳!



最後,一定要來一首永不退流行的神作,相信也是很多人心中永遠的第一名 ── 



6. Jason Mraz 的 I'm Yours !






祝福大家有個振奮、愉快和充實的一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