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ME       ARCHIVE      回首頁      LEARN       FEEDS

2014年7月25日 星期五

【聲音表達基礎班】第35期第3堂課《咬字與發音》課後筆記

今日主題:咬字與發音

到課人數:27
分組數:5

如果我是老師,想要幫同學複習的三個重點是:

一、一顆棗核:發全音是一切的根本。
最近很愛吃杏仁果,就用杏仁果代替一下棗核 XD

二、四聲發完要回來,否則容易越來越低。
三、開口前黃金五件事:「演太監護駕」
     
     
     膀,要放鬆,或跟隨呼吸微微向後
     吸,適當的吸氣量(130/100/70/50)
     :身體的框,不論氣剩下多少,都要維持住身體的框架

其他重點:
     1. 聲音較高的人,可能是講話習慣用力,要放鬆
     2. 不管發高音或低音,都應放鬆。尤其低音,要逆     
     人性而行,試著脖子拉長,才會好發,絕對不可以壓!
     3. 平舌音(ㄙ)要往前,捲舌音往後。
     4. 正常語速約4-6字/秒。
     5. 上台當司儀,語速要放慢50%,所以氣更要足
     
最後,回家要多練習(來自大學姐的提點)

2014年7月23日 星期三

140721【業務人聲 ‧ 生財有道】by 周震宇老師 上課筆記

時間:2014/07/21 19:00-21:00
上課地點:
與會人數:26人
授課者:周震宇老師









(老師這張實在很帥,只好偷用一下)





課程錄音檔:請點這裡




重點筆記:

普魯契克情感輪:我們要引領客戶到達的情緒目標:期盼、喜悅、信任

Image(5)



【DISC分類法】

說話內容與聲音方式同調,效果是11倍;
但如果不同調:效果↓86%,
折合下來相差80倍!

image

意思是:
如果用C型人的語氣講感覺→沒FU
用S型人的語氣講D→弱爆
用I型人的語氣講C的內容→不可靠
用D型人的語氣講I的內容→充滿暴力與威脅




永遠要先同步,才去求相剋。
D剋I:霸氣剋白爛
I剋C:HIGH人拖膽小鬼 XDD



D型人:氣量130%。不怒自威,講話又快又急,最怕沒重點的「笨蛋」(在D型人眼中,一句話需要講第二遍,對方就是笨蛋)。最重視的是未來跟願景,所以充滿行動力,思考跳躍有活力,但有時也會變成朝令夕改的老闆。最大的缺點是缺乏察言觀色的能力。

I行人:氣量0~130%。充滿熱情的孔雀,重視所有感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永遠在吹求刺激、快樂。最重視的時間點是當下(但也常常流於不瞻前、不顧後)。

C型人:氣量90-100%。理性派,冷冰冰,沒人性,講求事實與證據。重視的時間點永遠是「下一步」。

S型人:氣量<70%。溫溫吞吞,內斂。常常想的都是「過去」發生的事情和經驗。

對角線是相反性最強的兩種人,彼此最互補,但也最會吵架

image

橫軸也剛好是膽量線:


D型人在膽量線前面
I型人在膽量線前後跑來跑去
C型人約略在膽量線
S型人常常退到膽量線之後

跟不同的人溝通事情,永遠要考慮「次序感」
例如:
I型人總是先搞定心情,再搞定事情;
但C型人就不是這樣。



縱軸左側的D跟C比較冷(理性),I跟S比較熱(感性)。

永遠要配合對方的DISC做調整!同步是第一優先!
那要怎麼同步?
→首先是外顯同步 (膽量線、氣量、上下丹田)
→再來是內在同步 (4個F)



與D型人溝通:聊未來、大氣,講重點,忌諱拖拖拉拉。這種人會亂殺價,所以要用他的習性去面對他:「不行就是不行」。如果畏縮下去,反而會被他吃死死。

與I型人溝通:讓他最重要!(小贈品、甜點,屢試不爽)

與C型人溝通:資料要準備充分,數據搞清楚。他們最重視的是「下一步」。由於很愛問為什麼,所以最好的方法不是給答案,而是把問題丟回去「那你希望我下一步怎麼做?你覺得這對你們公司下一步會有什麼幫助?」

與S型人溝通:要有耐心,如果一件事情有10個步驟,那就要1,2,3,4,5,6,7,8,9,10個步驟重複解釋3遍,然後再請他重複。如果發現沒有懂,就再重複一次!因為這就是S型人!多探探他的內心世界,將自己過去的經驗與他做連結,他就會覺得「噢!這世界上你最懂我」















2014年7月22日 星期二

三頓飯看透一個人?資深醫師的請客人脈學

之前在CHEERS網站讀到一篇文章,說是演藝界大老邰智源即使生活忙碌,還是能夠與朋友維繫良好情誼,建立人脈,關鍵就在於「吃飯」


無獨有偶,上週日有幸與一位在新北市開業超過20年的資深醫師共進晚餐。席間他熱情地分享了自己如何透過吃飯,讓自己的人脈更廣、生活更充實。其中「請客」的觀念,值得我們玩味。





這名陳醫師的診所,每天慕名而來的病人往往超過180人。文書工作、看診、家庭生活,讓醫師每天都忙到不可開交。但忙碌之余,陳醫師仍能不斷廣結善緣,每次兩年出國遊玩,當地總有人搶著邀約他們一家用餐、作陪。當然,車子出了問題,或想買什麼限量商品,樂於出手相助的人也是不勝枚舉。

聊天過程當中,得知陳醫師的人脈,其實多是在餐桌上建立的。一來民以食為天,再忙都不可能不吃飯;二來追求美食,人之常情,餐桌上大家各言生活,也自然而然,距離無形間就拉近不少。

但,想要透過吃飯與人結緣,其實是有技巧的。塞得理課從與陳醫師的聊天發現,陳醫師的吃飯人脈學,跟一般業務行銷的吃飯人脈學最大的不同,就在於「樂於請客」。

 
請客不只是吃吃喝喝 還是一個識人的過程

陳醫師透過對方對於受邀的反應,可以很快發現這個人喜歡佔人便宜,或者懂得禮尚往來,由此,判斷此人是否可以深交。
陳醫師舉例,他曾約個朋友總共吃了三次飯,結果每一次朋友帶來的人「越來越多」:從夫妻,變成夫妻加女兒,最後連女婿都刻意請假出席!這種人,貪小便宜,就絕不可深交。
 

請客是在人脈上施肥  不期待哪一天回收

但也有一個朋友要上台北,陳醫師已經言明要請他們一家,朋友卻說:
「你上次下南部,已經請過我們,這次我們一家三人,你一個人,哪有給你請客的道理?」

於是堅持要陳醫師選餐廳,然後他付賬。

陳醫師知道此人老實,就更故意不給他請:於是故意選在自己的私人俱樂部內用餐,所有消費直接記帳,不收現金,朋友想要付錢也無可奈何。

試想:有這樣慷慨的朋友,有好處時怎麼不會想到他?果不其然,一位因為請客吃飯而認識的朋友,在某年某月某一天,堅持要陳醫師投資某間公司。後來某公司與母公司合併,股票一漲三倍。陳醫師的「投資報酬率」,超過100%。
 

請客不是一廂情願的慷慨  而是出於理性的投資

有人會想說,請人吃飯,等於每次開銷都「DOUBLE」,豈不太傷荷包?但揣測陳醫師的邏輯:如果無法明辨一個人是否可以深交,就投入感情與時間,日後可能的損失,例如創業找錯合夥人、甚至被友人因小利背叛,又豈是金錢所能衡量

透過兩頓、三頓幾百元、幾千元的佳餚,最佳,能找到知心好友,創造合作契機;次之,可以維持感情,關鍵時「互相一下」;最差,至少享用了一餐珍饈,也幫自己排除了一個人際上的風險。


新鮮人請不起飯店 但一杯飲料也有類似的效果

不久前,戴勝益董事長才因為一篇「新鮮人薪水不到5萬別存錢」文章,在網路上被炮轟「不食人間煙火」。但對照陳醫師的經驗,其實不無道理。如果月薪5萬,年薪60萬,就算每年存下一半,十年也不過300萬。就算考量加薪、跳槽,存到500萬也很了不起,但想要買房、好車、環遊世界,仍遠遠不足。

但若將這五萬元,每個月撥一部份在投資人脈,雖然短期不一定有回饋,但也許某天,飯友介紹一份104上找不到的職缺,或是某個朋友的朋友想創業,理念相合,因此牽線,所帶來的效益,可能一年就超過500萬哪。

我們不一定要裝闊、請朋友吃五星級飯店,但一小杯探班時帶的飲料、或者大家出去玩主動準備水果,並不是負擔不起。關鍵是,要保持耐心,願意持續投資時間與金錢在人脈上。只要用心,人們一定會記在心裡。



2014年7月21日 星期一

陪媽媽買菜的小心得

昨天和長輩聊天,他說他從小就給孩子最好的物質享受,衣服鞋子手機通通最頂級,卻擔心孩子因此變得驕傲、不懂得惜福感恩。

我想到自己,昨天早上陪媽媽去買菜時,看到喜歡的一條皮帶,雖然僅僅350元,卻也因為從小養成的習慣不敢開口。

因為覺得,爸媽平時給的已經夠多了,不應該主動多要求什麼。結果是媽媽主動問想不想買,才大聲說想買。

雖然有點老王賣瓜,但我們家家庭教育還不賴呢~耶!


2014年7月18日 星期五

【聲音表達基礎班】第35期第2堂課 課後筆記

今日主題:聲音與呼吸到課人數:25
分組數:5

大家好,我是宣澤(錄音時居然忘記講)


如果我是老師,想要幫同學複習的課程重點是:

講話前要準備好三件事情:


一、氣/聲比 (感/理性)

胸腹為油箱,聲帶為門閥
正常吸滿氣:100%→理性感、距離感
吐掉一點:70%→感性、柔和
再吐掉:30~50%→示弱
吐到幾乎沒氣:「拜託拜託你說什麼都可以.....」

氣量沒有絕對的好壞,應隨人調整,所以要鍛鍊敏感度。
在見到人10秒鐘內,就要判斷自己應用何種氣量跟他交談,才會讓彼此「同頻道」。

個人目標與行動:私下聊天時,每句話都先吐掉一口小氣,將氣降到70%


二、距離

一隻手臂為社交距離、半隻為親密距離,大於一隻手臂為公眾演講距離。
想像聲音的「落點」,

三、身體框架

維持住,不因為剩下氣的多寡而駝背,「垂頭喪氣」
充滿正氣的姿態:些微挺胸,肩膀連線微微在頭的後方。




期末驗收:開門見喜


2014年7月16日 星期三

房仲業者,你把咱們當笨蛋嗎?

吃晚飯的時候,看到一則新聞。說的是東京市内年輕人買不起房子,租屋市場火熱,所以有許多投資報酬率高達4%的出租套房待售:

「某某房型正是包租公、包租婆最喜愛的類型」

「台灣目前租屋投資報酬率大概1~2%,這麼好的機會,國內真的很少」

甚至請出當地的房東太太現身說法,說自己當初如何花4000萬買下一層公寓改裝,現在每個月收租多少云云。儼然是奇貨可居,不搶可惜!





但,看著新聞,塞德理克卻升起一把怒火。不禁在心中吶喊:

「房仲業者,你是把咱們當笨蛋嗎!?」

塞德理克生氣的理由有三,說出來大家評評理,看是我說的合乎邏輯,還是我誤會了電視台的「報明牌」:

(註:由於本人並非投資專業,因此僅就人性觀點,來剖析這則新聞的可靠性。如有確實透過海外租賃獲利的朋友,歡迎指正)



一、好的投資標的,需要特地買新聞做廣告?

姑且不論資料來源的可靠性,我們只要想一件事就好:如果這些投資標的真的這麼好,為什麼會輪到台灣人來賺?日本人難道不知道自己國內有這麼好的投資商品?日本有錢人比台灣多這麼多,難道他們擠不出閒錢來購入這些房屋?

如果台北市大安區有投資報酬率4%的物件,房仲公司有需要到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去打廣告吸引投資客嗎?完全不用!搞不好屋主廣告都還沒貼上591,投資客就藉由熟識的大樓管理員、房仲業務把這個物件「暗槓」起來了。

新聞居然還大言不慚「連陸資都來搶」。試想,如果大陸人真要搶,早就把物件用「掃」的掃光光了,還需要你TXXS來報導宣傳?

這則新聞名為「獨家」,說穿了就是房仲業花錢「廣告變新聞」增加可信度,電視公司有錢又有新聞可報,何樂不為?但這種彼此互相便宜行事的做法,正是試圖愚弄民眾的共犯結構。



二、交錯事實與誘惑,讓人真假難辨

投報率4%的房子可以投資?這是合理的;
東京年輕人買不起房子,所以很多都用租的?這也很合理;
台北市買屋出租的報酬率很低?這更是合理到不行,不用學過會計都知道台北市房價高到離譜。

但,以上所有「合理」陳述,都不構成「人們應該到日本尋求投資標的」的理由!但是連著一起報導,就很容易讓人有「啊!到東京投資真是一條康莊大道!」的錯覺。

事實上,投資報酬率為什麼能夠4%這麼好?這數字能夠維持幾年?為什麼東京年輕人買不起房子這麼久,最近才開始有這種「美妙物件」出售?這些重點「新聞」內完全只字未提。

這就好像我問一個老闆:「你們家水果為什麼好吃?」

他回答我:「我們家風水很好、而且祖墳位在龍穴,清朝時的祖先是舉人,所以水果甜」

這種顧左右而言他、混淆視聽、報喜不報憂、濫用資訊不對稱,企圖「引人上鉤」的假新聞,缺乏專業素養,更沒有職業道德可言。



三、企圖利用人性的懶惰與貪念獲利

業者強調:「我們在日本這邊協助客戶管理、修繕,投資人完全不用擔心後續的問題」

可信嗎?如果投資人自己不用管理,難道房仲公司人這麼好,願意無條件免費幫忙管理一輩子?

一小時100元去幫人家打掃,我們都不一定願意,房仲業者這麼「佛心」?

OK,如果承認管理、打掃、修繕都需要成本、要發薪水,而房仲業者又號稱投資客的投資報酬率「上看4%」,那以管理者和投資人55拆賬的邏輯,這些遠在東京的物件,投資報酬率可以「上看8%」?

這又回到第一個質疑點:如果真有投資報酬率這麼高的物件,哪需要回到國內「招兵買馬」?房仲業務自己應該趕快把父母的房子拿去貸款買個兩戶,13年之後加上家裡留下來的房子,還多出兩棟東京市中心的「金雞母」!天哪,真是天才,連巴菲特也不過如此。

更可惡的是,刻意強調投資人「不用管、不用修,只要出錢就好」,擺明就是利用人性懶惰且貪心的弱點,勾勒民眾「只要躺在家裡就有錢賺」的幻夢,然後從中賺取佣金的做法,無異于另一種合法的詐欺。

最重要的,就是不管以後有沒有賺到4%的投資報酬率,密密麻麻的合約上一定也會註明跟OO因素還有XX因素有關,所以「無法保證」來卸責。就跟基金廣告每次講得天花亂墜,最後一定會加上一段飛快到最好是聽的懂的:

「投資一定有風險本公司以往績效不代表最低收益投資人申購前應詳閱基金公開說明書」

到最後,上百萬資金被套牢在千里之外,倒楣的還是民眾。





結語

看完新聞雖然生氣,但很無奈地,也不得不佩服這個共犯結構的高招。若不是自己有興趣翻閱過一些相關書籍,看完這則新聞,我可能也會對日本房市興致勃勃呢!

金錢,無人不愛,也因此最容易被用來操弄人心。現代人不缺投資的機會和資訊,我們需要的,是能夠看懂資訊背後本質的「洞見力」,融匯資訊的「整合力」,以及專屬自己理解這個世界的「邏輯力」。擁有這三者,未必能讓我們成為千萬富豪,但能讓我們免於人云亦云,更能在關鍵時刻,協助我們抗拒誘惑,永遠忠於自己,做出「每個當下能做出的最正確的」決定。



2014年7月11日 星期五

臉書(Facebook)給你的是資訊,還是垃圾?(下)


作者:李宣澤


「主動積極」永遠是改善生活的第一步驟,周震宇老師有言:
「心不難,事就不難」財務狀況是如此、社群網站環境也不例外。

昨天談到了五個令人感到不悅的臉書狀態,今天我進一步分享,自己如何透過3個小步驟,逐步「優化」臉書的動態頁面,讓雲端伺服器幫忙篩選映入眼簾的資訊。




第一招:控制按讚慾望,
向人情讚、手癢讚、以及看過讚說NO


據說,臉書會依照我們按讚的次數,來決定之後要把那些來源的資訊丟上動態頁面。詳細的運算方式賽德理克不甚清楚,但以臉書近來不斷更進一步從使用者身上榨取好處的作風來看,其心不難理解。


所以,讓電腦幫我們篩選資訊的第一要務,就是要控制按讚慾望:


OS:既然是朋友,雖然這篇沒啥內容,還是幫他按一下讚好了→ NO!

這笑話雖然沒營養卻還滿有趣的,按個讚好了→ NO!



最應避免的,就是把讚當成「看過」的紀錄,就好像對過的答案打個勾勾一樣。只要避免人情讚、手癢讚、以及看過讚,就能第一步避免額外的資訊垃圾被倒入我們的頁面。





第二招:不想看到、取消追蹤





不按讚是避免垃圾的治標,想要治本,可以直接透過「不想看到」和來切斷資訊的來源,更絕一些,可以直接「取消追蹤」。當然,這也會導致之後看不到朋友的動態,應多多斟酌。






如果是因為不喜歡「朋友轉貼的」某粉絲團的訊息,但又不想切斷跟這個朋友的聯繫,可以使用「隱藏所有來自OO粉絲團」。







第三招:按讚改留言,互動是王道


一定有朋友心裡OS:「賽德理克這傢伙都講負面的,如果在臉書上到處都要克制按讚,那我要幹嘛?」


賽德理克的做法是:如果想表達欣賞或關心,除了按讚之外,我們可以多做的是「留言」。對朋友來說,看到留言,溫暖與受重視的程度,多半超過按讚。


對自己來說,每個短短的留言,都是在進行一個「吸收→統整→發表」資訊的過程。長期下來鍛鍊得的思考能力,絕對強大。


有討論、有熱度,才是真正的「社群」嘛!





結論

優化臉書頁面跟理財很相像,要開源,也要節流。節流,靠的是主動刪減資訊的來源;開源,在於主動與感興趣、關心的資訊來源,透過留言產生更多連結與互動。


思想產生感覺,感覺產生行動,行動產生結果,而每天的結果最終就累積成人生。誠如上篇開頭,在今日資訊的「量」早已不是問題,既然每天時間有限,適度篩選進入足以建構我們思想的資訊,絕對值得大家嘗試看看!






今日小問題:

除了上述三個步驟,大家還有什麼方法來優化臉書頁面呢?

2014年7月10日 星期四

臉書(Facebook)給你的是資訊,還是垃圾?(上)

作者:李宣澤

網路發達後,資訊的「量」早已不成問題──而Facebook又進一步縮短了人與資訊的距離,讓獲取資訊更加便利。但,人們應如何在爆量的資訊中,「篩選」出對自己真正有價值的隻字片語,便成了比如何「蒐集」資訊更關鍵的能力。

作為臉書的重度使用者,我得利於臉書,但也常苦於在臉書上浪費時間。因此,藉由這系列文章,與大家分享一些心得,以及從個人端改善臉書使用經驗的方法。



之前在商業週刊網站上看到《玩臉書 這30種行為最討人厭》,令人頗有感觸。塞德理克也算是個3C重度使用者,每天花在臉書上的時間也絕對超過30分鐘....

呃,如果把掛在那邊,沒事去看一下也算進去,應該超過2小時......

但,把想要解悶的慾渴除去之後,塞德理克卻發現自己在那邊滑呀滑的,搜獲的卻大多都是一些毫無意義的內容,其中有些內容甚至會引發自己「負面」的情緒 (厭惡、噁心、憤怒) ──那,我到底在幹嘛?為什麼要額外花時間、冒著影響工作和生活品質的風險做這件事

每個人的朋友組成不同,會接收到的訊息也不太一樣。今天塞得理克拋磚引玉,分享5種個人覺得最「沒意義」的內容,下一篇將與大家分享如何透過簡單的動作,讓自己的臉書漸漸只剩下對人生有幫助的「資訊」而非「垃圾」。




1、裝乖曬恩愛

「老公最愛叫人家好好吃飯,今天有乖乖喔~」

「夏天還是要去海灘....可是都曬黑了(配一張輕微裸露的自拍照),這樣北鼻還會喜歡我嗎?」


有一種功能叫做私訊,在台灣也還有一種APP叫做「LINE」;若在對岸遠距離戀愛,請用Wechat。







2、為賦新「圖」強說愁

明明沒啥大不了的「挫折」,硬是配上一幅楚楚可憐的照片:

「工作真是辛苦啊....不過為了人生也只好這樣.....(嘟嘴)」


讓人感到相當莫名:「您究竟是需要人家關心、幫忙解決問題,還是只想人家下面回個『拍拍』『加油你沒問題的』就開心了?」

這種人的文章還有一種特性:把文字蓋掉,我們會發現每一則動態的圖片長的都差不多,完全可以無痛交換。所以重點是圖?還是字?客官自行斟酌。










3、每事炫耀

臉書本來就是個人塑造形象的舞台,開心分享申請國外研究所通過,恩,ok啦。但.....

「哥剛剛走出便利店,撿到10元,超爽ㄉ~」

「排隊排半天,姊終於吃到一支oo口味霜淇淋了,耶~」

(然後一天可以發好多好多篇)


這種芝麻綠豆的事情,硬要分享,還讓人誤以為他生活中沒有更好的事情可以炫耀了。






4、無腦轉帖


某部鄉土劇誇張的情節、一字不改的廣告行銷文。轉貼的人有沒有想過,自己的小動作可能帶給觀眾的影響?是讓身邊的人內在、外在得到提升,還是只是多浪費人家1分鐘的生命?


何飛鵬先生曾說過,在一個網路發達的年代,其實每個人都有機會為身邊的人散發影響力。我們選擇做一個潛在的意見領袖,幫自己累積人脈資本;或者讓別人把我們的臉書當八卦資訊站?






4、抱怨


天氣超爛、老師給分很低、明明還不到三十歲就還談自己「年華老去」、知道紅燈不能右轉偏偏又轉,被開罰單又上來罵警察......。

 我也曾經在臉書上抱怨,回想當時的心態,其實不過就是一個想要獲得認同和支持,但,絕對不是反省。

「我認為我沒有錯,但是大環境對不起我,所以我要把它Po出來,看看有沒有認同我。只要有人按讚留言,就表示我沒錯,當然不用去面對挫折感,更不需要改變」

日本前星巴克CEO岩田松雄在《成為讓上司值得託付的部屬》書中提到,每一個挫折背後其實都隱含一個讓我們變得更好的契機,但若將問題「外部化」,表面上我們會獲得短暫的舒適,長期來看卻是將成長的機會可能往外推

以前要抱怨,只能面對面,不然就要打電話(但也要等朋友有空)。現在手機一滑,臉書一敲,立刻就發送出去,更縮短了「犯錯→問題外部化→機會失去」所需的時間。俗話說,「越容易,越隨便」,高效能工作者不能不慎。





5、垃圾新聞

此分類又以某水果粉絲團為最:

「性侵連3次『就是喜歡老的』 嬤還遭毀容」
「太賤了!10大令人厭惡的機車面試官」
「為了新手機 正妹脫光跳河自拍」

試問我們知道這個社會有特愛性侵老人家的變態,知道有些面試官很機車,知道有女孩子為了手機跳河(且此篇實際是某S牌手機的置入行銷,連新聞都稱不上),對我們平日的工作、以及與家人朋友的相處,有什麼幫助

而這三條,居然都是一個粉絲團在六個小時之內的文章,有時取消訂閱,還因為有人按讚而出現在首頁,可謂防不勝防。








今日小問題:

你最想「隱藏」的臉書動態是什麼樣子呢?

歡迎留言討論!




下集請按此


談錢一定傷感情?(一):辨識自己的金錢屬性

老僑的書中提到,金錢觀未必會影響男女交往的意願,但若牽涉到婚配擇偶,就不是這麼回事了。也因此,從交往階段就勇於談錢,對於錢的大小事抱持開放的態度,是相當必要的。

賽德理克並非財務背景,對投資理財也僅略知皮毛,但在與女友在金錢觀上的「交手」,算是「三折肱而成蒙古大夫」,希望藉由自己親身經驗與訪談的結果,給予大家一些幫助


圖片來源:http://homeownership.ca/wp-content/uploads/2013/03/gnw_couple_money.jpg
 
 
之前參加「有錢人跟你想的不一樣」系列的教育課程時,聽過一個觀念:每個人用錢的習慣,約略可以分為四種屬性
 
這四種屬性的中心思想不同,所造成的生活習慣也不同,所以不同屬性的男女碰撞在一起時,自然也會有很多趣事和必須磨合的地方。「談錢一定傷感情」系列的第一篇,我們先來簡單判斷自己屬於哪個類型,以及另一半又可能屬於哪個類別吧
 


 
儲蓄者(Saver)


圖片來源:http://savemoremoneyonline.com/wp-content/uploads/2013/05/save-moeny-on-electronics.jpg

儲蓄者最典型的行為就是「省」。可以省5元買到的牛肉飯,他一定多走5分鐘;拿到薪水,Saver會先把該存起來的錢存起來,才「敢」(注意,是敢,不是「想」)做其他的開銷。
 
儲蓄者對金錢的離去存在不安全感,所以戶頭的數字,通常也代表了他們安心的程度。他們的優勢在於財務永遠安全,所以很適合當個好老公/老婆;但劣勢則在於生活較缺乏彈性與樂趣,所以作為男/女朋友容易顯得無聊、嚴肅。
 
儲蓄者的口頭禪是:「這個好像有點貴」、「我覺得現在還沒有『必要』買這個」、「這個月我們會剩下oo元可以花.....」


 
 
享樂主義者(Spender)


圖片來源:http://realbuzz4.s3.amazonaws.com/static/uploads/373606/600x450/RB54103681464.jpg
與儲蓄者相反,享樂主義者最擅長的就是花錢,特性是會「花錢買快樂」。他們是最懂哪裡有美食、景點,以及時尚的一群人。也因此,他們的「鑑賞品味」通常也有一定的號召力,作為男/女朋友,跟著他們絕對不怕無聊

不過,享樂主義者因為憑感覺花錢,很容易財務失控,造成「月光」,而且無關乎賺多少──三萬月光,十萬還是月光。這個缺點,常常令另一半傷透腦筋。
享樂主義者的口頭禪是:

「喔~~這太美了~~我好想要!」

「現在不買以後我一定會後悔!」


 


忽略者(Ignorer)


圖片來源:http://www.rtuin.nl/wp-content/uploads/2013/02/1195550_15663722.jpg


忽略者者跟享樂主義者常常都會造成財務危機,但原因不同。享樂主義者是因為花得「High」過頭,好比一個人是因為吃漢堡吃太開心而變胖;但心不在焉者是「完全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一如變胖了卻搞不清楚自己到底吃了些什麼

心不在焉者的優勢在於「樂天」,他們從不為金錢煩惱,更不了解世間的汲汲營營所謂何來,所以跟他們在一起很輕鬆──而壞處是毫無理財規劃,結果將自己陷入財務泥淖而不自知,另一半只好多花心思拯救。
心不在焉者的口頭禪是:

「啊?帳單是上個月五號交喔?」

「(提款機前)欸...奇怪...我記得上個禮拜還有5000元,怎麼都空了.....」
 
 



金錢僧侶(Money Monks)


圖片來源:http://timenewsfeed.files.wordpress.com/2011/04/monk.jpg?w=440&h=320&crop=1
 
金錢僧侶是個很特別的族群,通常出現在社會常謂的「讀書人」「高知識分子」。他們的信念是:「我念這麼多書,是來服務人群的。談錢?太俗氣了!」因此對打工、銷售、以及各種營利行為不屑一顧。
 
這群人的優勢在於能夠專注於改革、服務、理想,而且心理素質特強,絕對不會被金錢利益所誘惑。但就是因為內心對金錢的排斥,導致個人理財規劃跟心不在焉者一樣,往往一團糟。把他們丟到社會上歷練,才會驚覺「原來處處都要錢」。
 
畢竟,理財跟打網球一樣,都是項技能。排斥去學習,又怎麼可能熟練?金錢僧侶的口頭禪是:

我對錢沒興趣」

「人生不是只有錢」

「金錢不能買到快樂」

「某某人賺那麼多錢有什麼用?窮得只剩下錢了」
 
 



 
下一篇我們將聊聊,不同金錢屬性的男女遇在一起,可能產生那些趣事和可以學習的事情吧!今天的小問題是:


你覺得自己屬於哪一個金錢屬性呢?


或是有其他的想法?都歡迎討論!






2014年7月6日 星期日

談分享的資格?那些阻礙我們寫作的力量

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是要盡可能把每一件事情做到最好,「為人謀,而不忠乎?」,這種完美主義在求學念書時有極大的好處,畢竟我們的主要工作,考試,就是要從四個看起來都正確的選項中挑出一個最完美無缺的。但進了職場,是否依然是不可打破的鐵律?

前些日子,在商業周刊的專欄處看到一篇《產品要100分才能推出?那客人早跑光啦》,大意是說許多工程師在設計產品的時候,瞻前顧後,就是不敢向大眾推出(ship)。作者提出,唯有我們真正把自己的產品丟在市場上,才能真正與客戶產生互動,也才會真正知道「到底要改什麼」,這比閉門造車去臆測客戶會有怎麼樣的使用反應,會更務實。

延伸閱讀:「Just Do It」不夠,你要「Just Ship It」
 
把自己的產品丟在市場上,才能真正與客戶產生互動,也才會真正知道「到底要改什麼」




你沒有資格給建議,不要搬弄是非


我加入早安健康的第三天,因為一篇文章上的錯誤,一個醫學系的同學來到我臉書上直接糾正,留言最後也說:

「不要打著台大醫的名號搬弄是非」

打著台大醫的名號?網站上可沒說作者是什麼背景啊?

「搬弄是非」又是怎麼回事?莫非我挑撥了醫界與營養學界的關係,還是我故意把白的說成黑的,就為了多賺兩個錢?根據這位同學的說法,提出建議基本上應該是專業醫師或營養師的工作,而我,李宣澤,兩者都不是,所以沒有資格給大眾提建言
 
很可惜當下因為情緒處理不當,一怒之下就把留言刪除了,沒來的及拍照。
 
但若大家參考這篇文章,或是到書店的「醫療保健暢銷書排行榜」逛一圈,就一定可以察覺到,我這位「朋友」的邏輯,其實是有待商榷的。
 
「你不是專家」「你沒有證照」「你經驗不夠」........這些話我們都聽得很多。
但,我們真的因此沒有足夠的資格去跟人家分享嗎?


實證醫學的訓練,讓我們「無徵不信」


我想,同學會這樣疾言厲色,很大一部份跟我們所受的醫學教育有關吧。在我們的教育裡,有個很重要的觀念,叫做實証醫學。實證醫學的最重要精神之一,就是「臨床決策應取決於目前所能取得最佳之科學證據」
 
換言之,我為什麼要開阿斯匹靈給病人,為什麼是一天一顆不是一天兩顆,這些都要有證據來佐證。我不能用

「噢,因為上一個醫師給他一天一顆,所以我也給他一天一顆」

當作理由,而是要能指出

「根據OO年的OO研究,OO歲的病人得到OO病,使用一天一顆阿斯匹靈,可以降低OO%罹患OO的風險」,

這樣才算是符合「實證醫學」的精神。
 
小時候學到的「無徵不信」,在實證醫學要求到了頂峰,這樣的要求可以最高程度保障病人的安全,並且為醫學教育樹立標準,可謂21世紀醫學演進的一大里程碑。
 
在西醫的世界裡,有一分證據,才能說一分話



追求實證是一副很好的眼鏡,但並不是「所有時候」都適合


但是,如果把這套標準拿到生活中的所有面向,那就有些不合時宜了。洗完米,先把米泡著讓之後煮起來比較香,20分鐘好還是30分鐘好?如果從蓬萊米換成泰國米怎麼泡?有相關研究佐證嗎?沒有,全憑從曾祖母、祖母、媽媽留下來的「經驗傳承」;東區開了一間新的義大利麵店,很好吃,要不要一起去吃?
 
「你告訴我有多好吃,100分有幾分,你有什麼證據證明他有80分而不是85分或是75分?之前有多少人吃過,平均起來對於氣氛、食物的評價如何?跟另外一家XX義大利麵比起來,優勢在哪裡?」
 
如果我這樣跟朋友說,他一定轉頭就走,下次也不約我了,但如果我願意去嘗試看看,好不好吃喜不喜歡不就自己知道了嗎?只要這間店賣的東西不至於有毒澱粉或塑化劑吃了不會拉肚子,就算我朋友沒有「證據」說這間餐廳有多好,去試試又何妨?
 
扯了這麼多,我想表達的是,「實證」是我們看事情的一副很好的「眼鏡」,但並非永遠合適,許多並非醫師背景的人,也許一輩子沒聽過實證醫學,但也都很努力地分享個人的保健「經驗」,為民眾提供解決之道。

有些建議以現代西方醫學而言,根本就是「無稽之談」(不講什麼睡眠法或是芳療,很多西醫到今天為止還是相當鄙視中醫,不是嗎?),但為什麼能夠被廣為流傳?就是有人因為這些建議得到好處麻!那既然能夠有人受益,只要方法沒有害人之虞又不花什麼錢,是誰講出來的或者從哪聽來的,何必這麼苛求呢?

 
這個世界上需要我們幫忙的人很多,
過度在意自己的身分,其實也是一種自私。



只要能幫到人,就是好方法;助人的效果應用「加法」,而非減法來看


就舉鄭多燕為例,他從來不需要舉證給他的觀眾,因為「她」本身就是他所提倡的運動方式的最好的證據。而他紅遍兩三地的影響力,更加不證自明。

只要確信自己分享的方法余人無害,且自己確實從中獲得好處,哪怕10個人裡面只有2~3個人有效,都值得分享,因為助人應該用加法來評估,而非減法

你不需要討好每一個人」這篇文章中提到一個觀點,特別叫人深思:

來到網路上,做生意的哲學其實不是這麼一回事。大多的網路產品,尤其是早期的 MVP (Minimum Viable Product),根本不是要做給「大眾」使用的。相反的,你是在幫一群特定的人解決一個特定的問題。你只需要這群目標族群喜歡上你的產品就夠了,至於其他不是目標族群的人,你基本上可以不要管他們。

沒錯,100 個人到你的網站,只要有 80 個愛上你就好了,另外 20 個挑三揀四的,你就把大門大開,歡迎他們離去。你並不需要特別去理會他們的抱怨,更不用幫他們把奶茶去冰,想要買去冰的奶茶,他們可以去別的飲料店。
 
就是因為資訊的流通實在太快、太方便,不管是部落格、官網或是FB粉絲團,喜歡我們文章的人通常不會駐足超過10分鐘;而看了覺得不實用的人,終究也只是流量統計上的一個值

所以,忘掉我們的職業或證照吧!我們會得到什麼身份,交給我們想要協助的目標族群決定就好了。勇敢把我們覺得對的、好的、有用的資訊分享出來,就算真的有點瑕疵或錯誤,改正就是了,反正我們小時候不也很習慣訂正考卷嗎?

把自己的思路和知識丟到市場上接受檢視,別人能理解、吸收多少會有立即的回饋,而自己從中培養的表達、邏輯、歸納、精簡的能力,更是助人之外最大的無價之寶。
 


延伸閱讀:《筆尖思考的力量》by 專案管理與生活思維部落格




覺得這篇文章好嗎? 請按分享給您的朋友


2014年7月2日 星期三

感覺被背叛了嗎?路邊的野花兒.....

article-2022610-0D4E95DD00000578-92_964x842路邊的野花 你不要採
記著我的情 記著我的愛
記著有我 天天在等待
我在等著你回來
千萬不要把我 來忘懷


《路邊的野花不要採》鄧麗君
 




 
今天塞德理克在臉書上,看到一位臉友因為老公始終不願意放下網路交友的嗜好,而與老公有所爭執。

雖然塞德理克未婚,但著實心有戚戚。因為塞德理克的另一半在上一份工作中,經常出入高級社交場合。接觸的人中,總不乏某某外商的經理,或者某某公司的老董。交際應酬既是必須,會後自然也難免有些訊息往來。
 
 
當兩人的感情「節外生枝」

有人會覺得,應酬嘛!大家都是虛應故事,不需要太計較。但,塞德理克不是聖人,長久以往,內心依然感到煩不勝煩,但基於不希望被貼上「干涉女友生活」的「大男人沙文主義」標籤,也就眼不見為淨。

但,若是這些額外的關係踩到了兩人交往相處的底線,那塞德理克可是會發飆的。尤其是當兩人之間出現了欺騙,那無疑立刻透支情感帳戶。
有些人會說,「我又沒有說謊,我只是沒有全講而已」。

蓄意隱瞞其實和欺騙也差不了多少,對吧?君不見古人云「欺瞞」?瞞者,隱藏實情,不讓別人知道也,如問心無愧,為何不敢據實以告

 
彼此的感情只是好玩,還是有所承諾?

不過,兩人之間的底線到底多窄多寬?不可能有標準答案的。對塞德理克來說,私下飯店幽會當然不可原諒,但一起在星巴克喝杯拿鐵行不行?偶爾自己去民宿獨處一夜可以,但三不五時就跟朋友出去留宿?

有些女生可以容忍男方在夜店裡跟女孩子勾勾搭搭,同時男方也可接受女生跟異性友人出遊;而有些男生堅持女生所有行程都要「報告」,同時女方也要求男方大小聚會都要「報備」。

如果還沒有婚姻關係,大家開心就好;但,若已有誓守終身之約,雙方彼此就應該潔身自愛,最起碼,不要給另一方帶來壓力和心理上的麻煩,外面的妹再正再辣,(基本上)也都看的到吃不到嘛!那何不多珍惜在家裡跟自己同甘共苦的女人呢?

 
送你送到小村外
有句話兒要交待
雖然已經是百花開
路邊的野花你不要採

 
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小狗窩,
套句粗俗的打謎:全世界最大的乳房是哪一對
 
 
 
 
 
 
 
答:「抓的到的」那對。
 


 
 
 
小問題:
作為男/女朋友,如果發現對方有「背叛」的嫌疑,
你會怎麼跟他/她溝通?歡迎留言討論。


2014年7月1日 星期二

救命!寶貝,我真的沒有不高興......

 
「你怎麼了?」
「沒有啊!我有說甚麼嗎?」
「就是因為你都沒說話,所以才問你怎麼了。」
「沒說話不就是沒事嗎?」
「沒事為什麼不說話?你在想什麼?」
「……
「你知不知道,我們之間最大的問題就是你都不溝通!」
「……
「你說話啊!」


「好吧,那我就說了。我們之間最大的問題,是你永遠都很吵!」

【摘錄自:《學習。在一起的幸福》,作者鄧惠文,三采出版】
 

圖片來源: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

除了金錢,原來我們的「成就感」也可以存起來?

[好文轉貼] 
工作撐不下去了嗎?快檢查你的「成就感帳戶」餘額吧!



在職位上要維持熱情活力,關鍵在於管理好三個「戶頭」。任何一個帳戶出現餘額不足,入不敷出,自然就難以為繼了。



轉貼來源:《專案管理與生活思維》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