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ME       ARCHIVE      回首頁      LEARN       FEEDS

2014年9月25日 星期四

140925 電子商務新思維 by 許景泰老師 @ 益讀俱樂部


「真正的財富是一種思維方式,而不是月收入的數字」──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


人家說,電商(電子商務)很紅,我不懂,只知道世界最大的書店叫 Amazon;

人家又說,電商會顛覆時代,我不懂,只知道網路嚴選商城一間一間開。

對於生意人而言,電商是在新時代,最起碼可以自保的手段;但對更多沒有在做生意的人而言,成本較低、可大可小的電商,更可能成為我們擊破「薪水天花板」的一個良機!

所以,電子商務,我們可以不熟,但不能不碰。如同許景泰老師說的:「消費者走路在滑手機、坐車在滑手機、連睡前都在玩平板電腦。在注意力被行動裝置徹底分散的今天,生意人怎能期待實體店面能夠締造往日的消費成績?而一般人,又怎能期待,柴米油鹽醬醋茶,不被電商浪潮掀個地覆天翻

電商是趨勢,聰明人,順勢而行。

宣澤是學醫的,從小除了讀書,沒別的專長。跟網路相關的技能,也就是國中時做做班級網頁,然後鑽研一些做簡報的技巧。用網路賣東西?開設商城?甚至賺大錢?對宣澤而言比弄懂傅立葉方程式還要抽象複雜。

但,秉持著Bryan老師在閒聊講座提到的「每個月都要拓展一個領域的新知」,宣澤參加了網路創業家許景泰老師在《益讀俱樂部》名為「電商新思維」的分享。以下筆記,希望幫助和宣澤一樣對這個領域很陌生,但又有點好奇,出社會不超過三年的社會新鮮人,更了解這個新興產業。

(最後一句,顯示要細分特定族群,真的很不容易啊)







一、電商不是通路,而是「虛實整合」的行動商務


過去,宣澤想到電商,就只想到「網路拍賣」──開一個帳號、付點錢,丟產品上去,有人競標、下單,

收款,然後把產品寄給買家。跟擺地攤、租店面,除了不用付罰單跟租金、裝潢費之外沒太大差別。所以以前宣澤對電商的概念,就是一個「可以節省通路費用的銷售平台」。





但如今的電商,已與往日不同。一個成功的電商,能夠結合實體店面與網路店面的優勢,創造更大的便利性,也創造更大的商機。許景泰老師提出舉「小三美日」為例,她的商業模式整合了:

虛擬網路商城──掌握會員(用戶)的性別、年齡層、購買習慣與金額等等訊息;

實體店面──利用資訊,開設在目標客群集結的台北鬧區;

行動app──發布「限時」折價券,讓逛街逛到附近的準用戶,激起購買慾望。

對小三美日而言,她的網路商城不只是銷售產品的平台,而是「整個商業模式的一環」,擔任的是「蒐集客戶資訊,並提高二次購買便利性」的角色。老師也指出,如果一般創業者想要效法成功模式,也學小三美日在鬧區開實體店面,卻沒有足夠的用戶資訊為基底,那「鐵定死」。



二、有產品、有口碑,其他外包都OK



許景泰老師指出,電子商務是一個「很複雜的東西」,如果產品要自己學、口碑行銷要自己學、財務要自己學、架網站要自己學‧‧‧那等不到賺錢,創業者就累死了。所以我們要抓「核心」,而電商的核心和實體店面,甚至人脈經營並無二致──就是「產品」與「口碑」。

產品好用、更新速度快、讓客戶保持新鮮感、價格又合理,就符合「好產品」的條件。

老師也提出,不要想一開始就開一間包山包海的「雜貨店」,而是要切分市場,鎖定特定的小小客戶群,在這個小小的領域做出「第一名」的產品,再給予這群小小的客戶群「感動服務」,從中建立口碑,則電商可成。至於其他太複雜的事情?如果產品跟口碑都還沒起來,都先外包,讓別人賺,也沒問題。

宣澤感到有趣的是,這個「先搞定產品和口碑」的觀念,與沈寶仁(阿寶哥)老師提出的「個人定位術」簡直不謀而合!只是一個是在講電商,一個在講個人品牌營造。但換個方式思考,其實個人品牌營造,不就是把「自己」當成產品在銷售嗎?





如果別人接受了我們這個「產品」,而我們的售後服務又很好(專業、熱忱、急公好義),那不就是在做最好的「售後服務」?再把「人」這個商品丟到臉書、部落格上,不就是「個人電子商務」,而我們自己就是董事長身兼總經理?哈哈!妙哉!




三、鎖定目標客群,但是要怎麼做?(課後QA)


上段提到,電子商務應從精緻而品項少的產品起家。但要怎麼找到目標客群呢?許景泰老師在課後問答中,提供了一個相當實用的流程。



(1) 全面瀏覽自己的人脈圈,然後鎖定「準目標客戶」


老師強調,很多人評估一個產品有沒有市場,都會問「熟人」,但這種作法大錯特錯!

因為「他」可能根本不是你的目標客群,問他怎麼會準呢?例如我想要賣肉乾,於是問自己的哥哥「你覺得這東西會不會有市場?」,雖然他不會騙我,但他可能一年就只吃一包親戚送的肉乾,不管他回答我「有」或者「沒有」,都不具任何判斷價值。

相反地,如果我打開臉書朋友清單,發現有10個朋友特愛吃肉──燒烤、火鍋、夜市、零食,總是不乏肉食,那這種人才比較有機會成為我的目標客戶。值得注意的是,不需要找到50、100個。因為真正的「粉絲」,可抵1000個、10000個「好友」。



(2) 鎖定「準目標客戶」後,直接讓他們試用,並且向他們尋求意見



繼續肉乾的例子:我帶著肉乾,拜訪10個朋友請他們試吃,並且問問他們對口味的評價?如果在網路上販售,會不會去買?他們可能會需要怎麼樣的售後服務?


如果這群「準目標客戶」都覺得有不足的地方,就修正,然後再問,直到他們都覺得「一定會去買」為止。

理由是,這群人一來是我們的朋友,二來經過我們自己的判斷最有可能購買。如果連這群「小小眾」的需求都無法滿足,那要求他們帶來更多的流量與客戶,難如登天。

但相反地,如果搞定他們的需求,「人滾人」的威力將透過無遠弗屆的網路源源不絕。所以「萬事起頭難」,但「頭過身就過」。

當然,如果九個人都PASS,卻有一兩個怎麼樣都搞不定,那也有可能是我們一開始對於他是準客戶的判斷就錯誤了。因此,「觀察」和「訪問」必須持續進行。



(3) 全力服務這群客戶,讓他們自動自發宣傳口碑


一旦鎖定目標客戶,就要用最高規格來服務他們,並且透過換貨、尋求意見、積極更新、贊助等售後服務,提升目標客戶的參與感,讓他們無形之中成為產品的最佳代言人.......

但到底怎麼做?由於許景泰老師指名「不要透露」,所以推薦大家鎖定老師的下一場演講。因為,老師當年推廣自己的運動襪的招數,真~~~的~~~超~~~猛~~~的~~~~~~!






後記


雖然電商牽涉許多產業的合作,但老師在演講中不斷強調:電商要成功,一定要回歸「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唯有客戶信賴店家,才會為店家不斷帶來生意,也才會為店家宣傳口碑。尤其在這個網路商城「殺紅眼」、準客戶的注意力又被行動裝置大量分散的情形之下,能抓住人心者,才會是最後的贏家。

因此,鞏固專業、強化產品、提升服務,不論是電子商務、實體店面,都是永遠流行的「硬道理」。電商在西元2006年後提供了一種新的商業模式,但「人性」600萬年來幾乎沒有太大改變。一間曾稱霸全球的500大企業曾說: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宣澤想,「商業,始終來自於人性」,應該也說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