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ME       ARCHIVE      回首頁      LEARN       FEEDS

2014年9月9日 星期二

140909 【超業甲子園】4大重點整理 @ 台大集思會議中心



一、不怕忙碌,就怕鬆懈;時間無法管理,但是目標可以





不論貴賤、性別、能力,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小時。所以時間無法管理,但可以透過「目標管理」來賺取時間。例如,人家需要3天才能達成的目標,我們增進效率,1天完成,就等於「賺得」2天的時間,用來做喜歡的事情。

但要怎麼增進效率?首先要找到自己的夢想。因為唯有真心想做的事情,才會有意願持續精進。找到夢想後,就要設定階段性目標。由於人有惰性,往往寫目標的時候目標感最強,開始執行後就容易怠惰。所以目標要設定原本的140%,接著再開始「切分」。

為什麼要切分呢?因為要讓自己覺得「輕而易舉」。人的意志力有限,感覺困難的目標也許能成功完成兩、三次,但終究會因壓力太大而破功。唯有發自內心地覺得「容易」,才容易持續向前邁進。

人不可能一次吞掉一頭牛,但一次只吃一塊牛排,30天也能吃完一頭牛。「心若不難,事就不難」。

只要把目標明確寫下來並且訂出期限,人生就如同航海有了「指南針」與「手錶」,不論走到哪裡,都知道下一步該如何前進;就算偏離航道,也能夠快速修正,而不至於迷航。無須覺得「反正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不如留到臨機應變就好」。因為預先計畫本就不代表能一帆風順,但有了計畫,就有方向;只要方向正確,我們就能心安,也就能更自在地前進。


最後,可以透過「日記」來檢視自己。藉由扮演第三者來與自己對話,我們可以客觀地看待自己需要成長與值得嘉許之處,並且做出建議與鼓勵。老師說,人生如登山,最可怕不在山稜險處,而是在相對安全卻令人「鬆懈」之處。所以透過日記來提醒自己莫忘初衷並且管理目標,是每個想要成功的人必須練習的技巧。


#心得:其實宣澤每次靜下來寫心得,都會覺得對自己幫助很大,不過不知為何,總是沒能持續進行,應該好好思考如何維持這個好習慣。


二、陷入挫折嗎?時間拉長,視野拉寬,其實大家都一樣





近看坑疤似山崩,遠眺美景不勝收。
成功不在一時挫,端看誰能站的久。

憲哥說,近看富士山山頂,其實活像山崩,一點都不美;但遠眺富士山,就是美景一番,一般人很難將兩者聯想在一起,就如同人生中的挫折。我們處在當下,覺得難堪,就像只看到富士山的一小部分;但時間拉長、視野增廣,自然會發現所謂的挫折,只是人生美景中的一個無傷大雅的小瑕疵

我們崇拜的人,其實也都會遇到挫折;但他們恢復的時間比我們快,所以他們會成功,而一般人到老仍只是一般人。人生中「小不公平」很多,但「大不公平」沒有。人生比到後來,不是比誰帥、誰美、誰的爸比較有錢,而是比「面對同個目標,誰能夠堅持到最後」。

就因為堅持不容易,所以只要願意堅持,大家都能成為成功人士,這就是所謂的「沒有大不公平」。



延伸閱讀:

益讀筆記──萬惡人資主管的21條人生建言(中) 生活思維




三、對內看過程,對外給結果




茂桑老師強調,「過程」和「結果」同等重要:

1)有過程得到的好結果=「苦盡甘來」,踏實的快樂


2)有過程,但暫時沒有好結果=挫折,但踏實,終有一天收成


3)沒過程,但有好結果=俗稱「狗屎運」,能帶來短暫的快樂,但因為沒有培養實力,反而更容易導致低潮與失敗。


4)沒過程又沒好結果=理所當然,這種人勢必被淘汰!



「想賺10億,不是累積10億,而是培養賺10億的能力。」


但很殘酷地,社會不會看我們努力了多少,只會看我們能拿出什麼樣的成績單。所以對外要給結果,但是對內一定要審視自己在成功的過程當中,學到什麼、理解什麼,有什麼可以做為下一次成功的墊腳石,又有什麼要刻在牆壁上作為前車之鑑?能夠持之以恆的人,必定越做越順,越來越成功。





四、放大格局,重視自己的價值





魏德聖導演強調,不論做業務、拍電影、或是講課,都要放大心胸(格局)去思考:


「我把這件事情做好,能夠帶給誰幸福?」


這個社會不缺抱怨的人,而傳遞正面能量與力量的人永遠不嫌少。我們應期許自己做個愛的「傳遞者」,永遠思考自己的所作所為,能夠為他人帶來什麼價值。

一旦確定自己的價值,就要努力練習,直到成為夢想中的自己為止。意志力的來源,就是每當自己受不了的時候,願意再練一小時。為什麼成功者到最後一刻還不會放棄?就是因為他們已經很習慣「堅持到底」。

此外,魏德聖導演也指出,現代人抓著太多東西,反而不敢放手一搏:


「當你已經把所有家當賭下去,你有那個勇氣放棄嗎?」

「如果你已經孤注一擲,我覺得你放棄還比較值得敬佩。」


換句話說,許多成功者能堅持到最後不是因為「不想放棄」,而是「不能放棄」。項羽「破釜沉舟」、韓信「背水一戰」,與魏導所言相隔兩千年,仍能遙相呼應,令人玩味。



延伸閱讀:

140816_魏德聖導演訪談_台北NP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