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宣澤 (醫師)
其實截至目前,這堂課我只完成了一半,但因為感觸實在太多了,還是決定先把心得打起來再說。
為什麼會很有感觸呢?實在是因為《專案管理啟蒙課程》內提到了好幾個在專案管理界基本到不行的觀念,卻徹底解決了我長達一個星期、一個月,甚至已經一年多的困擾。我完全無法想像,自己純粹因為一篇文章而好奇到決定初探的領域,竟然如此實用......而我卻連了解都沒了解過!
難怪人家說,「未知的損失最大」。
好就好在,趕在最後一天暫時忘卻經濟壓力,報名成功,為人生開了新頁。趁著感受正熱,來跟大家分享三個刻骨銘心的重要思維......以及令人起雞皮疙瘩的慘痛教訓。
2015年1月6日 星期二
想牢記新年目標嗎?讓便利貼幫你一把吧!
新年新目標寫好了,但要怎麼提醒自己呢?
有一個方法,大家一定嘗試過 ── 用便利貼把目標寫上,貼在自己「時時看得見」的地方:有些人選擇書桌前、有人貼則是電腦螢幕邊框上,就像這樣:
上周末拜讀了筆記達人「奧野宣之」的大作《活用一輩子的筆記術》、《A6全能筆記術》,才知道自己長久以來採用的「便利貼提醒法」完全錯誤 ── 更精確地說,使用便利貼是正確的,但盲目想著把便利貼貼上,就能夠發揮「灌輸」之效,是不可能的。
轉貼本文請註明來自《阿澤聊天室》原創,作者李宣澤,並附上原文連結:想要記住新年目標嗎?讓便利貼幫你一把吧!
有一個方法,大家一定嘗試過 ── 用便利貼把目標寫上,貼在自己「時時看得見」的地方:有些人選擇書桌前、有人貼則是電腦螢幕邊框上,就像這樣:
有沒有效呢?以宣澤的經驗,一開始確實蠻有效。但大家會不會覺得:過了一段時間,對那一張便利貼就不再那麼「有感」?甚至漸漸視而不見,而想要達成的目標也就不了了之?
我以前就是這樣,常常在牆壁上貼了很多用來振奮自己標語,例如「問自己HOW,不要問WHY!」、「不要想著搞定別人,先搞定自己就好!」。但久而久之卻不再去看了,但想到當初寫上去的用心,又不好撕下來,非常無奈。
上周末拜讀了筆記達人「奧野宣之」的大作《活用一輩子的筆記術》、《A6全能筆記術》,才知道自己長久以來採用的「便利貼提醒法」完全錯誤 ── 更精確地說,使用便利貼是正確的,但盲目想著把便利貼貼上,就能夠發揮「灌輸」之效,是不可能的。
最近為了準備國考,需要善用時間記憶醫學知識。照著奧野先生的建議改變作法之後,我決定抓3個相當受用的原則,比喻為物理學的3個基本觀念「密度」、「體積」和「重量」和大家分享。希望能幫助大家一起時時記得1月1日時的「新願」,在2015年12月31日跨年時,能夠信心滿滿地向煙火大喊:「我超棒的~~~~~~~~~!」
原則一、密度:一片視野內只貼一張便利貼
在一片視野內,便利貼太多、太密是不行的,因為人的注意力有限,這就像翻開報紙的廣告版一樣 ── 除非有特別突出的廣告,否則根本無法(也不想)看清楚上面寫些什麼。
錯誤示範:貼得這麼密集,眼睛不花就不錯啦! |
最好能讓便利貼出現在一大片空白上,我們腦中才容易浮現「咦?這張是什麼東西?」的好奇感,而達到提醒的目的。
原則二、體積:字一定要夠大、夠粗
為了讓自己即使「視線掃過」都能不經意地被提醒,字一定要寫得夠大、夠粗。我推薦使用簽字筆,或者油蠟筆書寫,如果你喜歡,用毛筆也可以。
當然,如此一來便利貼上面能寫上的字數就會有限,無形中也會鍛鍊我們精簡字數的能力。
原則三、重量:把便利貼貼在「無意間」會瞄到的地方
注意:不是貼在每天一定會看到的地方,而是無意間會瞄到的地方。
而這裡的重量指的是要讓標語在心中產生「份量」,而非扛在肩上形成「壓力」的重量。這兩者有什麼差別呢?大家回憶一下小時候被長輩提醒「起床要摺棉被」時的感覺 ──
一開始,會很乖地去摺;
一個星期後,開始覺得有點煩人,漸漸愛理不理;
一個月後,即使聽到了也當作沒聽到,進入「馬耳東風」的境界,而棉被也就持續呈現「晚上可以直接躺進去」的形狀。
這就是善意提醒變成壓力,結果失效。奧野宣之認為:有效的提醒應讓自己在「無意間」被提醒,如果每天被「刻意」提醒,再好的內容也會倦怠,就像好吃的牛排天天吃、三餐吃,吃了一個星期之後,聽到牛叫都會怕。
所以便利貼應該貼在哪裡呢?
舉例來說,我會貼在「熱水瓶的上方的牆壁」,這樣裝水時就會瞄到這張便利貼。由於每次看到這張便利貼的時間不會太長,所以可以達到提醒效果,又不至於造成心理負擔。
有點像「打水漂」── 每次快要忘記的時候,又剛好被提醒。持續這樣蜻蜓點水的強度,最為舒適、有效。
小結
記住目標的方法不一而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只要對自己有幫助,就算花點小錢,大家都不妨一試。奧野老師強調:「超過50%的人無法達成目標,原因在於根本忘了目標。」截至目前,我已經用這個方法記住了預產期麼算、做人寧做真小人、毋作偽君子(何飛鵬);兩種海洋性貧血分別是第16號和第11號染色體出問題;以及韋伯式測試在有傳導性聽力障礙的人身上,音叉聲音會偏向患側......很好玩的!你也來試試看吧!轉貼本文請註明來自《阿澤聊天室》原創,作者李宣澤,並附上原文連結:想要記住新年目標嗎?讓便利貼幫你一把吧!
Recent Posts
2014年11月20日 星期四
部落格 VS. 粉絲團,哪個比較好?
自從受到張國洋與姚詩豪老師《專案管理生活思維》部落格的激勵,以及參加了于為暢老師舉辦的《部落客MBA》,宣澤現在幾乎遇到每個有在臉書上分享日記、心得、繪畫作品的朋友,都會積極鼓勵他們擁有自己的部落格。不過,也因此常常被問到這類問題:
我現在已經有粉絲團(臉書)了,為什麼要有部落格呢?
經營粉絲團就已經很花時間了,有需要再弄一個部落格嗎?
由於宣澤也只是部落格新手,因此在尋訪如陳瓊華老師等網路行銷界的前輩之後,得到以下三點理由。分別就建檔與回顧、搬移彈性、和品牌建立三個面向進行討論。
![]() |
圖片來源:sirunyan.blogspot.com |
建檔與回顧
眾所皆知,粉絲團/臉書最大的好處就是「快」、「互動性強」,但缺點是PO出的文章幾乎無法依照時間、類別來建檔。雖然臉書有Qsearch一類的功能來搜尋過去的PO文,但畢竟不如部落格內的標籤、時間軸來得方便。
而若無法有效建檔,回顧自然更為困難──你還記得自己三天前在臉書上PO了什麼嗎?如果想不起來,部落格的好處就更明顯了。
搬移彈性
如果把作品全部放在個人動態/粉絲團上,一旦臉書有任何閃失,完全無法挽救;但部落格?可以備份、「打包」、在各個平台之間搬家也毫無困難,若願意花錢申請網路空間,更是誰也沒能動一字一圖。無名小站倒了,另起爐灶的部落客大有人在;但如果臉書出了狀況......想必定要哀鴻遍野。
品牌建立
![]() |
圖片來源:www.sokho-trinh.com |
有在追蹤《專案管理生活思維》部落格的網友們一定不難理解:兩位老師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連出《沒了名片你還剩下什麼》、《三年後你的工作還在嗎》兩本精闢的職場書,在商業雜誌、網路等平台嶄露頭角,跟平日穩定產出部落格文章,並且能在需要時擷取出來,絕對大有關係。
回到部落格的第一個優勢「建檔與回顧」,不管是作為結交朋友的一張「名片」、受訪前供參考的個人資料、出書所需要的內容素材,如果平時有一個可累積、可建檔、可提取的部落格,無疑都能事倍功半,加速品牌建立──不論是個人,或是企業。
相對地,粉絲團因為建檔不便、提取困難,在個人品牌建立上的價值,只在於「互動」和「按讚數」。比起部落格,還是可惜一些。
結論:相輔相成才是王道
雖然部落格有粉絲團沒有的好處,但就如第一段所述:在「快速」和「互動性」上,粉絲團還是大佔優勢。
陳瓊華和于為暢老師的觀點不謀而合:以粉絲團當作「入口」,將流量導入部落格。如此將能結合兩者的優點,對個人品牌或企業形象,絕對是數位時代最佳的行銷策略,大家一起試試看吧!
loading..
2014年11月15日 星期六
心得|職場人際關係與優勢策略工作坊
課程講師|姚詩豪(Bryan Yao)
《專案管理生活思維》共同主筆、美國西北大學專案管理碩士
課程地點|伯朗咖啡館南京二店
課程時間|11/15(六)09:30-17:30,12:30-13:30為用餐時間
主辦單位|識博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課評: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