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ME       ARCHIVE      回首頁      LEARN       FEEDS

顯示具有 寫作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寫作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8月5日 星期三

早起的七個好處 —— 李醫師親身經驗!




作者:李宣澤


最近不知道怎麼搞的,每天到晚上九點多就開始打哈欠,十點、十一點就一定要睡覺。生活型態和先前大相逕庭,一時間還真的擔心自己是不是生病了,幸好健康檢查報告一切正常。

不過,好在我的生理時鐘很特別 —— 只要十二點半前就寢,大約睡六、七小時就會自動起床,哪怕沒有鬧鐘。所以,最近常常五、六點就自動醒來,也意外體會到一些早起的好處。雖然不知道這樣「早睡早起」的好習慣能夠維持多久?但還是趕快把這些好處跟大家分享一下,也作為以後哪一天不再早起時,鼓勵自己再來一次的材料(笑)


2015年7月8日 星期三

3個標點習慣,文章更好"看"







作者:李宣澤


很久以前,有個朋友跟我說他覺得「很奇怪」,為什麼都已經網路時代了,我們還要學標點符號?文章的重點不是字嗎?快速瀏覽過去,讀者看得懂我們在寫什麼就好了,我們用的是逗號、分號還是句號,應該沒關係吧?

雖然我覺得很有關係,但當下也不知道怎麼回答他。

直到我這一年來寫了不少文章,也看了不少文章,才發現善用標點符號,不只讓對方更看得懂我們想要表達的意思,更重要的是,也讓讀者更願意看。我不是什麼國學大師,也不是什麼復興國文主義者,但我還是想和大家分享在電腦上使用標點符號的常見錯誤,然後也談談我自己的建議。


錯誤一、依賴空格


請大家看看以下這段文字:



當八仙的彩虹化為烈焰 500戶家庭支離破碎 我們除了捐血 小額捐款 還能能做甚麼? 一人的力量很薄弱 所以我們選擇用擅長的方法 集結力量 回饋社會 這個方法 就是辦演講 來自台灣各地義工的我們 請李宣澤醫師加場《演講筆記實戰講座》  並特邀電腦玩物部落格格主   Esor  與我們分享《如何運用Evernote做演講筆記》 500元的門票  在扣除行政費用後  將全數捐給陽光基金會   如果你已經參加過《演講筆記實戰講座》 可以帶朋友一起來  順便複習 如果你還沒參加過《演講筆記實戰講座》 可以一邊學筆記 一邊做公益 有您的愛心  我們 一起做的更多 



大家看到哪裡就想要跳掉了呢?我自己到「這個方法」就已經是極限了,這個錯誤尤其常出現在使用新注音輸入法的人身上。為什麼呢?因為打字可以劈哩啪啦一順到底有時也不需選字,如果又沒有養成用「Ctrl + Alt + ,」把標點符號表叫出來的習慣,說實話,用空格斷句,也是人之常情。

但這個人之常情,會讓文章變得密密麻麻常難讀!剛剛這段短文如果變成三倍、五倍長,別說靜下心來讀,大家鐵定會想直接「END」(看結論)了!更慘的是,如果有些句子中間空一格,有些空三格般地「參差不齊」,又會變怎樣呢?



當八仙的彩虹化為烈焰 500戶家庭支離破碎 我們除了捐血 小額捐款 還能能做甚麼    一人的力量很薄弱 所以我們選擇用擅長的方法   集結力量 回饋社會 這個方法 就是辦演講 來自台灣各地義工的我們 請李宣澤醫師加場《演講筆記實戰講座》   並特邀電腦玩物部落格格主   Esor  與我們分享《如何運用Evernote做演講筆記》 500元的門票 ...... 


讀者們可以琢磨看看,總之我是不推薦的。

相應建議:使用「Ctrl + Alt + ,」叫出標點符號,加入逗點



2015年5月11日 星期一

所謂寫作「結構化」這檔事......靠譜不靠譜?

作者:李宣澤

註1:最近狂看對岸羅輯思維,不知不覺語氣總想帶著點中國味,還請大家包涵。
註2:5/12 10:30更正:作者表示自己絕對是結構與邏輯的信奉者,當天聊到的哲學,哲學的基礎也是建立在邏輯上。我解讀上有謬誤,故保有原先貼文,並向作者致歉





昨晚和新銳作家張苡絃在「窩著咖啡」嗅著拿鐵閒瞎聊的時候,咱們就突然聊到一個很有趣的話題──寫作「結構化」(或說樣板化、模式化)這件事情,到底有沒有必要


從沙發衝浪聊到課題分離;
從EVERNOTE談到閱讀習慣。


苡絃說,她曾經去上過部落格寫作課,老師也是要求他們:

「你們要想快速抓住市場,就不能超過3000字,超過就沒人看了......要強調1、2、3,這樣才符合現代人網路時代的閱讀特性......還有啊,結構要清楚,這樣人家才能短時間內抓到重點......」

恩,說實在,我每一項都好贊同,這也是我從去年七月開始比較熟悉的寫作風格。

苡絃認為,她骨子裡並不是個信仰結構和邏輯的人,她就是喜歡想寫什麼就寫什麼,不特別前後呼應、不特別結構嚴明(註:以上五句話是我個人誤會,不是作者本文,再次致歉)。而事實也一再證明當她不格外迎合市場需求、全力自我揭露與抒發時,文章的流量就特別好,回應也特別多──什麼10萬人轉載啊,20萬人討論。哇!這數字對我而言,還真是不折不扣的瘋傳,聽得我都驚呆了!

說實話,我對這種有才的女孩子就特別欣賞(不是那種欣賞啊),但這也引出了我作為業餘文字工作者的一個疑問:寫作者身為創作的中心,究竟是考量自己重要,還是讀者重要?我們到底需不需要一個普世都能接受的結構/樣板/模式,來讓自己的文章更好讀

對於想賣書、靠部落格賺生活費的人,這問題簡單的可以──當然是讀者重要啊!更好讀不是挺好嗎?就是寫人家喜歡看,又讓人家很快看懂,才會有流量嘛,有什麼好懷疑的呢?人家愛看旅遊?我就寫自助旅行啊!愛看美食,我就寫好吃的、拍美圖囉!

但也有一派人認為,當寫作淪為純粹為了掙錢的工具,作者的靈魂和辨識度就不見了。更何況,真實地呈現自己,才能有機會找到真正的知音啊!在網際網路這麼方便的時代,搞定一小群人(小眾市場)遠比讓所有的人開心都重要。既然如此,那應該多多聚焦在自己才對。

就如苡絃昨天提到,她發現當自己的情感被迫變成「展示品」的時候,就無法自在地自我揭露,文章就總少了些什麼。結果,不只是作品自己看了都不滿意,市場的反應也很糟糕。

所以囉哩八唆來來回回講了這麼多,這個問題到底有沒有答案呢?

這讓我想到去年參加部落客MBA(五月二號的回訓居然無法參加,殘念)的時候,于為暢老師說過的一段話,他說:

為什麼要糾結呢?就兩個都寫嘛!

大家覺得有道理嗎?我是覺得挺有道理的。怕寫哲學文太意識流孤芳自賞?那就偶爾寫點輕鬆好讀的食記平衡一下;擔心整個部落格都是好吃好玩的顯得沒深度?那也一個禮拜來篇嚴肅的,做點人生省思囉?畢竟,人生多元化也算是作者的一種專業,能夠兼顧有料、有趣,也是作為文字工作者的責任之一。

為啥呢?因為我認為各種類型的作品,無論文章、音樂、繪畫,都是創作者心靈世界的體現。從腦,到手,到紙,每個階段能呈現的深度和廣度都會「打折」,就像綜藝節目裡經典的「超級比一比」一樣,經歷一層一層的削減,那個味道就都變了。

所以,如果創作者生活型態很單一、眼界很侷限,那他的作品一定也只能更單一、更侷限。中國古代有句俗話叫做「夏蟲不能語冰」,大概就是這意思。

所以啦,內容流俗也好,架構樣板化、模式化也罷,都得取一個中庸之道。創作是很主觀的東西,既然主觀就沒有標準答案。就像苡絃說的,「誰說一萬五千字的文章就不會有人看?」;當大家都在「OOO的五個祕訣」、「全球瘋傳的三張照片,不看你就落伍了!」,誰又能說配合市場需求絕對是必勝法則?我們能做的,還是把自己的生活過得豐富、精彩、有內涵,然後適時地根據自己當下不同的目的,選用適合的寫作方式,然後尋得和自己有共鳴的讀者,用真誠的心去互動,然後,贏得在世界上的那一點兒影響力。

不知道這篇去結構化的文章,大家看了還習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