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ME       ARCHIVE      回首頁      LEARN       FEEDS

2015年1月9日 星期五

他/她要離開了......但,你準備好了嗎?《STAND BY ME 哆啦A夢》劇場版觀後感

昨天和女友到信義威秀觀賞網友大讚感人的《STAND BY ME 哆啦A夢》,我原擔心看哆啦A夢動畫看到倒背如流的我會沒感覺,結果,我也哭了。

奇怪的是,哭不是在電影院,而是回家後、洗完澡、躺在床上,一直到夜深人靜,我才真正痛哭流涕。

原因無他,只因《STAND BY ME 哆啦A夢》開啟了我內心深處一直不敢觸碰的,名為「別離」的潘朵拉盒。其實,天下無不散的筵席,不論是親人、朋友、居住環境、珍愛的物品,終有分手的一天。但因拒絕面對、生活忙碌,我們往往沒能及時珍惜,而只能在失去之後追悔......

難怪有一首歌唱說:「舊愛才是最美。」


為了警醒自己要永遠勇敢、積極面對別離,宣澤決定將昨天的眼淚,寫成【他/她要離開了......但,你準備好了嗎?】三部曲,分為:

心理如何面對別離 ── 「什麼時候!?」篇;

面對別離的具體步驟 ── 「我該做什麼」篇;以及

醫院內,勇敢面對別離,而找回感情的「感人實例」篇。


如果能多一個人,因為這系列文章而能平靜、喜樂地面對別離,那將是宣澤最大的福分。

知道 VS. 時刻,哪種別離最難熬?


我認為,別離可以以離別時間「確定/不確定」和自己「知情/不知情」劃分,共分為四個類別:




A類型:離別時刻確定,我們也知道

半年後就要搬離的社區三個月後要各奔東西的同窗,都屬於A類別。面對A類別,人們第一個反應通常是「驚嚇」,因為「別離」是一種情感的中斷,而中斷之後能否再建立一類似的親密關係或熟悉感?沒人有把握。

想想如果你的好朋友突然跟你說:「我下個星期就要搬去美國了,以後不會回台灣了」,會不會嚇到呢?

而因為驚嚇,遇到A類型的別離,人們很容易進入「否定」、「逃避」的D狀態 ── 假裝別離不會來得這麼早,甚至欺騙自己沒有意識到別離(其實心裡清楚得很)。




但既然離別的時刻是確定的,當事人遲早要面對這個不想面對的現實 ── 就像專案被訂了死線(Deadline),或者大考的日期就訂在期末。所以,A類型的別離其實很容易面對,只要跨越了逃避,就可以馬上開始清點剩餘的時間,制訂計劃來讓彼此剩下的時光更充實。

就像《STAND BY ME 哆啦A夢》中大雄花了1天時間,戰勝自己對哆啦A夢要離去的逃避後,為了讓好友能在「隔天」安心回到未來,寧可犧牲最後一晚的相處時光,也要憑自己力量打贏胖虎來跟哆啦A夢證明:「我可以自己辦到!」一樣。

正視現實,勇氣自然天成。




B類型:離別時刻確定,我們卻不知道





遇到B類型的別離,如果對方沒有刻意隱瞞,那只能怪自己忽略了。這沒什麼好說......對人保持敏感度,本是人際關係中必須的修練。

最經典的負面教材,莫如國片《極光之愛》中的男主角張北川 ── 情竇初開的男孩,愛女主角(王曉鳳)愛的要死要活,卻從未關心過她的生涯規劃,只浪漫地想要一輩子「和她去流浪」。(電影觀後感請參考文章:《極光之愛》電影觀後感:對於初戀,你的遺憾是什麼?(微雷)

直到畢業,才驚覺曉鳳因為家庭因素後,必須遠渡重洋嫁到美國。一時之間大受打擊,學業也不顧了,抱著對曉鳳的執念跑到冰天雪地去實現「兩人曾經的夢想」,結果客死異鄉,讓痛失獨子的父母白髮人送黑髮人,令人喟嘆。


作為悲劇角色,張北川詮釋了年少男孩在愛情上的不成熟。
圖片來源:tvbsweekly.tvbs.com.tw


若張北川少費點時間沉浸在幻夢裡,多花點心思在曉鳳的心事上,就算改變不了離別的事實,也能讓有限的相處更有品質,而非一廂情願地讓女主角備感壓力,甚至得採取「激烈手段」才能狠心分手。讓別離走入B類型,是不成熟的展現,但絕大多數人都能夠輕易避免。最讓人恐懼的,不是A、D,也不是B類型,而是「知道要離別,卻沒有確定時刻」的C類型。


C類型:明知終須一別,卻沒確定時刻 



為什麼C類型的離別最讓人恐懼呢?因為它是人類兩大恐懼感來源的綜合體 ── 不但有「離別」,還加上對離別時刻的「未知」。想想如果老闆說「總有一天把你Fire掉!」(跟工作離別),卻總是奸笑表示「我不知道是什麼時候喔~」(不知道什麼時候要捲舖蓋走路),那該是多麼刺骨的恐懼?

我們與久病/高齡親友之間的關係,也屬於C類型。我們明知家人某一天(但不知哪一天)會離世,卻因為沒有「時間表」,而不知道在心理上如何準備,結果離別發生時,根本措手不及。

舉例來說,在醫院裡,每當病人急救無效、撒手人寰時,家屬突然下跪、哭喊、懺悔的畫面一再上演:


「阿母阿!挖對不起你啊..........」

「阿爸你麥走啦.......我擱屋就多話欲跟你共啦......」


但此時離去的親人卻再也聽不見、看不到,這就是沒有預先準備面對別離,導致的人倫悲劇。

人生中最常遇到且最令人痛徹心扉的,往往都是這種明知會發生,卻沒能提早準備的C類型。面對C類型的唯一解藥是要知道恐懼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為恐懼久了而情感麻木,走上逃避(D類型)。



我們要做的,是主動將不明確的離別時間,假定為「明確」(A類型)。說得白話一些,就是把每一天的相處當作最後一天。這個觀念在坊間書籍老生常談,但,宣澤在這裡斗膽請問:

「如果你最愛的人明天就要離開,你會想跟他說什麼?」

如果你最愛的人明天就要離開,你會想再跟他一起做些什麼?

如果你最愛的人明天就要離開,你還會想跟他去哪些地方走走?


如果以上三個問題,沒有辦法在10秒鐘內迅速回答,那表示你根本沒有認真想過這個問題。為什麼我要難得用這麼嚴厲的語氣?因為比起面對生離死別的悔恨痛楚,看文章而短暫感到的不舒服實在是小小小小小小兒科。唯有積極、提早地去面對離別,我們才能真正做好心理準備去制定計畫,把「該做的事情」做完,當離別來臨時,也才能真正了無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