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ME       ARCHIVE      回首頁      LEARN       FEEDS

顯示具有 看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看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10月22日 星期一

【如此人生】書評暨讀後感:我覺得自己是個「壞人」,雖然不是作者本意



【得到】app 最近有篇專欄,提到資本主義最大的敵人未必是傳統上認為的工人階級,而是在資本主義下的既得利益者的下一代,所謂的「白左」(白人左派份子)。這群人一方面為自己的智識、資源、優渥生活感到慶幸,二方面卻又為社會不公感到歉疚,而熱心於「導正現況」,因此是最有可能顛覆資本主義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但我不是個左派 —— 我對所謂的「社會議題」通常保持著不特別關注、也不完全冷感的距離—— 社交媒體上關注一下,偶爾轉發,心中默默選擇一個立場,但很少直截了當地對某個議題發表論點,也幾乎沒有特別去參加哪場遊行。

而且有時候內心甚至覺得,那些一直搞社會運動,沒事在街頭上抗爭的人真的太閒了,「自己被利用了都不知道」。現在要我回想是哪些議題?已經想不起來了,但我就是個這樣多數時間關心家人、自己遠勝於社會大環境的人

但林立青這本【如此人生】明明只是用很平實的語言具體陳述台灣一群沒有學歷、工作極度沒有保障的基層勞工,究竟是怎麼在夾縫中求存的故事,卻讓我開始除了反思自己究竟有多麽(原先並沒能意識到)地「幸福」之外,同時也為自己在經濟、社會資源、物質上的優越感到一絲愧疚:

一方面還有好多想要的東西沒能拿到,覺得不滿足;

另一方面又覺得其實自己擁有的很多,卻沒有為他人付出多點。

這種矛盾從看完不到兩個章節就一直盤旋胸口,有點反胃,但不知道怎麼一吐為快。

平心而論,這是一本讓我邊看邊覺得很不舒服,從頭到尾內心總有個聲音要我逃開這些文字,但最後還是捨不得放下而一口氣看完的好書。誠如作者在書中所述:

「你上一次看到以台灣基層勞工為主題的文字、影視作品是什麼時候了?維士比、保力達B的廣告?」

這本【如此人生】紮紮實實地讓我看到了另外一個明明就在身邊,我卻從來沒踏入過、認真關心過的平行宇宙。

【復仇者聯盟・無限之戰】中瓦干達王國用高科技變出一張防護罩,讓外面的人靠得再近也完全看不見王國裡面發生了什麼事情。現實生活中八大行業、酒促小姐、建築工、外籍移工離我應該沒有這麼遠?但我從來沒意識到他們的世界裡正發生著什麼。當我和朋友討論著最新的相機拍攝人像有多麽迅速方便,正有老了的建築工人透過在 Line 上發送自製長輩圖以防被人遺忘「就沒工作了」;當我可以考量回憶的重要性而多加五位數的預算聘請婚禮攝影、婚禮錄影,某個鋪路工人為了一個晚上多兩千元的薪水,開始用毒品提神、最終傾家蕩產 —— 我知道這種對比差距不是我的問題,但當作者把這樣的故事呈現出來,我實在沒有辦法繼續視而不見,也對自己的慾望不再那麼「心安理得」。

我不否認自己在很多方面都是個「既得利益者」—— 家中經濟穩定、雙親健全且無不良嗜好,所以從小能在一個不需要擔心錢的環境裡好好念書;升學過程中剛好遇到政府推動「多元入學」而能用學測進入醫學系;申請上內科之後,恰逢四大科調整待遇福利,薪資跟假期都比以前的學長姐多很多;遇到終身大事時,原本想說靠自己的積蓄搞定就好,但最後還是得到多方支援⋯⋯整體而言,我真的是個很幸運也幸福的人,也正因為如此,這本書給我的衝擊很大。但即使看完書後情緒很濃烈,面對這種「社會性問題」,我其實還是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麼⋯⋯

每次看到賣大誌雜誌(Big Issue)的街友都買一本?

在忠孝復興看到推輪椅的銷售組跟他們買條口香糖或仙渣餅?

但這樣有辦法根本解決這些社會底層弱勢族群的問題嗎?還是說其實我根本就沒有必要顧慮這麼多,先讓他們賺到實際的利潤,換取下一餐的便當就好了?

林立青苦笑說,他寫這些故事好像寫懺悔錄,寫出來卻不能改變什麼,但他還是希望藉由他的書寫,讓各界反思,台灣社會是否能給這些人更多選擇,過好一點生活。(中央廣播電台專訪,原網址

有個故事是說某個科學家(還是哲學家?)小時候在海邊看到因為退潮而留在海灘上,預計不久就會被曬死的海星,所以彎下腰來一隻一隻把他們送回海裡。大人見狀就問他:

這麼多海星,你一隻一隻丟回去也救不了十分之一,搞不好下次漲潮他們還是會被沖上來,這麼做又有什麼意義呢?

小孩回道:

或許能拯救到的海星很少,但對於活下來那隻來說,我做的事情就有意義

這本【如此人生】做到的,也許正是要啟動我們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學習用不同角度看台灣的契機吧!下一次又要花錢出國旅遊、買更好的攝影設備時,我應該會被自己的良知提醒「還有很多值得關注的角落,金錢有不同的去處」。作為一個相信個人努力才能成就一切而非依靠政府照顧,自己覺得自己應該是「偏右派」的人,我推薦這本【如此人生】給每個曾經,或正在覺得自己還沒過上理想生活的人,我們會對工作、家庭、教育、社會現實等不同議題都有所啟發的。



2014年12月28日 星期日

【選擇閱讀】3個關鍵思維,讓討厭看書的人瘋狂愛書!

愛買衣服愛吃美食愛逛街,但就是不愛看書嗎?或者知道看書大有好處,卻總是沒辦法閱讀超過3分鐘?這篇文章對你,特重要。


圖片來源:carranza10techno.wordpress.com


《逆轉勝律師關鍵讀書法,整間書店都是你的智囊團》這本由日本律師撰寫,教人「如何看書」的書指出:許多人不喜歡或無法持續看書,問題出在對看書的「認知錯誤」,包括:


看書一定要從頭看到尾,不能遺漏、跳頁;

看過之後不記得等於白看,所以要很認真記;

看書一定要字斟句酌,反覆思考。


光是想到這些,自然會讓人打退堂鼓。但以上觀念其實都是錯的!作者強調,書本的出現,是為了解決我們的問題、完成我們的目標。換言之,書本是為我們「服務」的,這句話實在太重要了,所以請大家幫我一起念三遍:

書本是為我們「服務」的。
書本是為我們「服務」的
書本是為我們「服務」的

而買書,就像花250元請了一個貼身顧問:

我們有需要,就找他來諮詢;沒有事情要問,他就在書架上待著;他解決不了的問題,我們就另求高明(找另一本書),完全不會有困擾。

周一的早晨,踏入公司、學校,不免又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以及必須實踐的人生目標。宣澤今天就和大家分享,書中3個教我們如何活用書本的關鍵思維,讓討厭看書的人瘋狂愛上書本、本來就愛看書的人打通任督二脈!

思維一、目標是主、看書是輔


圖片來源:mattremorino.com


再次強調:書本是為我們「服務」的。因此,先釐清自己的人生想要達成什麼,書本才會對我們產生意義。

舉例來說,如果我們為了周五的派對想要「烤一盤餅乾」,這就是目標;而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我們需要知道「麵粉怎麼挑」、「奶油怎麼選」、「烤箱怎麼設定」,而這些就是我們想要解決的「問題」。弄清楚了目標和問題,就能迅速在書中找到「需要」的資訊。

相反地,問問大家,如果這時烘焙書中有一章《如何做出漂亮的布朗尼蛋糕》,大家會花時間去閱讀嗎?

當然不會!因為我們的目標是烤「餅乾」,這就是作者強調「看書不一定要從頭看到尾」的主要理由。有用的資訊,我們擷取;暫時用不到的資訊,就先不讀也無妨。



思維二、相信:90%的問題,已被寫在書裡


圖片來源:investinginchildren.on.ca


作者認為,有了目標和問題之後,解決的方法很多,但最好的方法還是看書。

因為自古到今,人們會遇到的「大問題」(例如:品德修養、人際關係、領導統御,乃至於經濟循環、政局觀察......)大同小異,而新知識(例如:大數據、文創、資訊圖像化)在現代又很快被集結成書。換言之:我們會遇到的90%的問題,都已經被「邏輯性」地寫在書裡,只要逛逛書店,就能夠獲得既便宜、又有系統的知識。

所以,我們可以上網google,但多少擔心資訊的可信度;可以問人,但要考量對方的時間;可以自己思考,但有時難免鑽牛角尖,囿於盲點。看書,就是解決人生問題的捷徑。



思維三、改變人生,「行動」才是關鍵


圖片來源:relentlessroger.com


找到解答之後,我們記住多少內容不是重點,「做了什麼事情」才是關鍵。因為有了行動,問題才會解決,目標才會達成,人生才會改變。

上文提到,很多人無法持續看書,是因為困在這兩個迷思:「看過之後不記得等於白看,所以要很認真記」和「看書一定要字斟句酌,反覆思考」之中。如果是《論語》、《老子》這種國學經典,也許還可以這麼做;但坊間一般工具書?絕對沒有必要。舉例來說,如果我今天讀完這本《逆轉勝律師關鍵讀書法,整間書店都是你的智囊團》,記下了我想要做的一個改變:

記住:書本是為自己服務的。


那就算三天後,書本第60頁第5行,或者第5章開頭後第4段在講些什麼,我忘光光了,有沒有關係呢?沒有關係!因為我已經記下了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東西 ── 我想要做的改變。看了書要求自己全部記得,甚至因此產生壓力、拒絕看書,作者認為正是學校教育的遺毒。但既然不再有人考我們「默寫課文」,我們又何必如此?

小結

近年,醫學教育裡出現了一個新名詞,叫做「Problem-oriented Learing」,中文叫做「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習」。說得仔細些,過去我們的教育主推一種以課本、教材為導向的學習方式:「第一章:肺部疾病;第一章第二節:慢性阻塞性肺疾......」。

但現在,改以「問題」為導向。關鍵是「解決問題」,而非「背誦知識」。例如「60歲病人,咳嗽超過3個月不停止,可能有哪些診斷?」因為有了這個問題,我們去翻書、查資料、整理,於是學會這個病人可能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這樣的學習方式符合「以終為始」的觀念,因此在國際間大受好評,而我認為看書也是這樣:

圖片來源:strategicsimplicity.com

Book-oriented Reading(以書本為導向的閱讀)」和「Content-oriented Reading(以內容為導向的閱讀)」是學生時代考試的做法,早就過時,取而代之的應是Problem-oriented Reading(以問題為導向的閱讀)」和Goal-oriented Reading(以目標為導向的閱讀)」。如此一來,看書才會實際發揮效用,讓人有成就感;而有了成就感,自然就能感受看書的趣味,進入「思考→找資訊→應用→獲得成就→更樂於思考」的正向循環。

所以,不如今天就將想解決的問題和完成的目標寫下來,讓書本來服務我們完成夢想吧!






1年後に夢をかなえる読書術 

作者: 間川清 
譯者:許乃云 
出版社:智富 
出版日期:2014/12/02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連結:請點我


轉貼本文請註明來自《阿澤聊天室》原創,作者李宣澤,並附上原文連結:【選擇閱讀】3個關鍵思維,讓討厭看書的人瘋狂愛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