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ME       ARCHIVE      回首頁      LEARN       FEEDS

顯示具有 病房工作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病房工作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8月10日 星期一

不拿 iPad?年輕醫師一定要帶板夾的 7 個理由

  


作者:李宣澤(台北市立萬芳醫院 心臟內科總醫師)


2018 六月,是萬芳醫院新的一批實習醫師到職的日子,當時我也有榮幸和其中兩位分別共事了兩個星期。但不禁有個感觸:我們的醫學教育對醫學知識的教學有餘,但對於「有效率地臨床工作」卻大多是放給學生自己摸索,幸運者成功開竅,但也可能到了 PGY、住院醫師時才驚覺「我怎麼一下子多出這麼多病人要顧?」,然後一天比一天晚下班,直到沒值班也在醫院弄到六、七點變成常態。

這樣真的很可惜。

在諸多應養成的習慣中,我發現「板夾」是一個能明顯提昇工作效率,但許多年輕醫師較少攜帶的工具。藉著這個機會,和大家分享我認為年輕醫師一定要帶板夾上班的 7 個理由。也希望能鼓勵大家多多使用這個便宜不起眼的小工具,讓自己每天工作更有效率。

  1. 專業感
  2. 資料集中
  3. 即拿即查
  4. 符合傳統觀感、各家醫院通用
  5. 多功能、易改造
  6. 耐操、低成本、方便
  7. 容易複製傳承


以下是個理由的詳述:


2017年9月2日 星期六

今天起五點準時下班?你需要「行動導向的病房筆記術」(Action-oriented note taking on ward round)





作者:李宣澤(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內科部住院醫師)


更新紀錄:170914 20:12 更新「用印表機讓用過的表單煥然一新」(Q&A 區 A3)


首先,感謝電腦玩物站長異塵行者(Esor)對於筆記術的鑽研,如果沒有他,就不會有今天這篇文章的誕生,再次感謝。



前言:為什麼要學「行動導向的病房筆記術」?


在學筆記之前,我們應該先自問一個問題 —— 怎樣算合格/安全的住院醫師?

統合各家說法以及前輩的經驗,至少有以下四個步驟:

1. 記得並完成上級交代的任務(by order)

2. 主動發現問題並且向上級回報

3. 主動發現問題、處理並積極追蹤

4. 主動發現問題、處理並積極追蹤,並將這過程中跳出的問題、思考作為學習的題材,促進自我成長

  
但跨過這四個階段時,根據經驗的多寡,常遇到以下這些問題:

1. 主治醫師交代的事情丟三落四,或者記下來但提取沒有章法,浪費時間

2. 每天把工作希哩呼嚕處理完一通之後(像打地鼠一樣)因為沒有留下「麵包屑」,回頭來看也不知道自己哪裡需要改善,結果總是等待主治醫師或上級提醒,落於被動

3 主動發現問題,也做出了處理,但卻沒有有效的方式提醒自己後需要追蹤,造成檢驗或檢查開了但沒有人去看,之後突然才有機會想起來

例如:看到低血鈉想起來要驗尿鈉,但因為不是馬上開馬上留到,隔天就忘記了;如果病人的血那後續也恢復正常之後,追蹤的「引子」就更沒有了,造成人力以及醫療資源的浪費
  
要想在忙碌的工作當中解決上述三個問題,我們需要一套有效的「行動導向」的筆記技術:不只是將上級醫師交代的事情還有最近的病人資料了「記下來」而已,還要讓這份行動筆記隨著病人的進展來迭代和進化,完成商業上的「PDCA循環」,這樣才能夠在有效地隨時掌握病人的現況,並且知道下一步要幹什麼,不管在寫病歷、交班都會順利很多。
 
那,這一份筆記必須要有什麼樣的架構呢?跟一般常用的、直接印出來就可以抄抄寫寫的病人清單有什麼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