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ME       ARCHIVE      回首頁      LEARN       FEEDS

2017年9月10日 星期日

自己查房,到床邊忘東忘西?五字訣「醫生管吃藥」,評估病人有邏輯!




作者: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內科部 李宣澤 (last updated:170717)


首先,要謝謝大家對【Clerk 在病房要幹嘛?】一文的支持、轉貼,讓原本很多我接觸不到的、非北萬雙體系的學弟妹也能夠看到這篇文章。而這篇文章推出 18 小時之後的今天,我收到了一封私訊,他問了一個相信是很多人看完文章共同的疑惑,所以特別貼上來再跟大家討論討論。

問題是這樣的:

我知道自己先看過病人很重要,但我常常到了 Bedside 不知道要問什麼,跟病人、家屬閒聊了二十多分鐘也沒抓到重點,要怎麼改善呢?

隨著我們經驗越來越豐富,自然能夠用越來越少的問題得到足夠的資訊;但剛進醫院時,難免有「書讀很多但不知道怎麼用來解決現實問題」的「連結困境」,這時我們就需要一套類似檢查清單(Checklist)的機制,來幫我們「掃描」病人的基本狀態。

換句話說,作為新人,我們應該先求「不漏」再求「效率」。

但這張清單太長也不行,畢竟每天拿一張 A4 給病人重新問一次 Review of System 也是滿怪的,家屬可能會以為我們不懂得查電子病歷,或者在做身家調查哩!經過搜尋過去一年半的臨床筆記加上修訂,我把床邊評估的各個項目簡化成一個符合臨床畫面,好用好記的五字口訣 ——


醫 生 管 吃 藥


很好記吧!醫生本來就要管病人吃不吃藥,所以口訣本身很容易聯想回來。但這五個字分別代表什麼意義呢?我們一個一個來研究:







醫:與「E」同音,聯想到「PE」




到床邊跟病人寒暄完之後,心音、肺音聽聽、肚子敲敲看脹不脹、四肢壓一壓有沒有水腫。每天進行理學檢查至少有三個好處:

第一:第一線親身了解病人狀況,避免養成只靠數據、報告看病人的壞習慣

第二:PE 是 OSCE 的萬年不變重要考題,與其考前再來抱佛腳,不如每天練習

第三:拉近醫病關係,不少前輩說過, PE 其實是醫病之間建立信賴很重要的儀式,因為「接觸身體」本身就是一種隱形的承諾與應許,甚至 PE 本身就有安慰劑效應。如果醫師怕髒或懶惰,其實是浪費了社會賦予醫師透過身體檢查來擴大影響力的特權。

值得一提的是,遇到滔滔不絕又欠缺重點的病人/家屬時,

我們現在幫阿伯聽一下呼吸喔!

這種啟動 PE 的宣告,有如牧師在儀式前的祝禱,有讓全場肅靜、專注的效果。PE 是我們除了尿遁、假裝接電話之外,抓回對話主導權一個更好、更冠冕堂皇的理由。有這麼多好處,到了床邊怎麼可以不做呢?

很幸運的,由於心跳、血壓等生理數據也可以透過 PE 獲得,因此「醫 → E → PE」就讓我們很順地聯想到 TPR 等「生」命徵象,連結到下一個字「生」自然很順。接下來,我們就來講第二個字:生。


生:生命徵象,一切會在 TPR 表單上出現的項目


到了床邊第二件事情,就是要想到「生」 → 生命徵象,有最基本的 TPR、BP、SpO2 五項,然後再聯想到「TPR電子表單」上有的一切資訊,包括:

  • 體液進出量(I/O)
  • 排便情形
  • 體重
  • 疼痛分數
  • 意識狀態

而一旦想到 I/O,自然會想到:

「咦?除了大小便之外,也有其他管路作為體液進出的管道吧?」

於是,聯想到「管」又很順了。




管:所有的管路進出和相關狀況




中心靜脈導管、雙腔靜脈導管(Double-lumen cathter)是否仍然堪用?鼻胃管、尿管、特殊引流管(PTCD、PTGBD、PCN、外科術後的 penrose)的引流狀況 —— 量如何?(這又會讓人聯想到要評估 I/O,就算看生命徵象時忘了也會再度被提醒)有沒有不正常的沈澱或渣渣?放幾天了?還有沒有需要放著?管口周邊有沒有不正常的紅腫或流膿?現在感染控制一再強調「不需要的管路應該儘早移除」以避免形成新的感染途徑,因此每天評估管路的狀態至關重要。

而一旦想到鼻胃管,就很自然會再聯想到病人吃進去多少?有沒有因為消化不佳而某餐沒吃?有沒有需要加腸胃蠕動劑幫助胃排空?因此,管的下一個字 —— 「吃」,呼之欲出。



吃:人體五項最基本生理需求 —— 吃、喝、拉、撒、睡


如果病人這五項都OK,藥物也調整的差不多,離出院就不遠了。同時,「拉撒」讓人再次聯想到 I/O、U/O 等生理參數,而最近幾天拉、睡的好不好也提醒我們有沒有需要即時調整腸胃蠕動劑、軟便藥、安眠藥等等。如果我們在白天就有抓到這些「小毛病」,病人就不會在半夜兩點突然說睡不著想要安眠藥,值班醫師也就比較能好好休息。


藥:對藥物的反應,好的壞的都要問




  • 抗生素用了兩天之後有沒有退燒?
  • 利尿劑使用之後,腳有沒有消腫?
  • 類固醇使用之後有沒有比較不喘?
  • 昨天加了腸胃蠕動劑,今天有沒有消化好一些?(再度跟上一個口訣字相呼應) 
  • 加了血壓藥之後,頭有沒有比較不暈?



當然,看完好處之後也要記得再看壞處(副作用):


  • 化療藥打下去有沒有想吐?
  • 輸血的時候會不會覺得發冷?
  • 抗生素增加劑量之後會不會噁心?
  • 嗎啡劑量增加之後有沒有便秘?
  • 吸完支氣管擴張劑會不會手抖?


每天評估藥物的好處與壞處,除了幫助自己複習相關副作用、教育家屬「有利就有弊,沒有完美的藥物」之外,也可以隨時和病人討論願不願意繼續用藥、會不會想要加藥,甚至帶出很多醫師常常不太知道怎麼開口的,「要不要使用自費項目」的話題。

例如心臟衰竭的新藥 Valsartan/sacubitril(Entresto 安喘心) 和 Ivabrandine(Coralan),有時候不是家屬不願意每天花個幾十塊,而是醫師怕開了口會被以為在推銷,結果雙輸。

但如果透過討論藥物反應好壞和對治療反應的期待,病人/家屬有時候就會自己冒出一句:

如果有更好的藥需要自費,沒有問題的!

那「醫療共同決策」不就順水推舟?因此,每天重新評估藥物反應,好處可能比我們想像的要多得多。




結語:不一定每次都從頭到尾,但好記的口訣讓我們提取方便


我們來複習一下「醫生管吃藥」五字口訣分別代表的意義:

  • 醫:PE,理學檢查
  • 生:一切會在生命徵象表單上出現的項目
  • 管:管路進出狀況與放置情形
  • 吃:吃喝拉撒睡
  • 藥:藥物反應是否良好,有沒有副作用

事實上,到了病人床邊,我們通常不見得有時間做完以上每一個評估,但記著這五字訣,至少能讓我們面對病人時,在腦中很快地 run 一次:

「嗯⋯⋯『醫生管吃藥』,其中哪幾個對這個他是比較重要,我該著重的?」

舉例來說,一個沒有太多過去病史,因為急性腎盂腎炎(APN)入院的 40 歲女性,可能醫(PE,是否還有 knocking tenderness)、生(是否已經退燒),以及藥(打了抗生素有沒有退燒和不良反應)要優先觀察;

一個剛剛開完膽囊炎還放著小燈籠引流的病人,「管」的評估就應該更為優先;

而如果是多重共病 —— 又有高血壓又有糖尿病外加心臟衰竭這次因為肺炎、敗血性休克入院,剛從加護病房轉出來,還戴著高濃度氧氣 —— 的老人家,這五個面向就通通要認真評估了。


希望這個口訣能幫助大家在落實「先看病人」時更加有邏輯、有方向,做一個充滿自信、病家信任的好醫師!







覺得這篇文章有用嗎? 請按讚或分享;
或者對於「床邊(Bedside)評估病人」有任何疑問或想法,歡迎在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