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ME       ARCHIVE      回首頁      LEARN       FEEDS

2015年3月16日 星期一

【選擇課評】大人學講座:如何有效自我改變 ─ 李宣澤

@ 課程名稱│大人學講座:如何有效自我改變
@ 課程講師│張國洋(Joe Chang)
      《專案管理生活思維》共同主筆
      識博管理顧問執行長
@ 課程地點│犇亞國際會議中心
@ 課程時間│2015/03/16 (一) 晚上19:30-21:30
@ 主辦單位│識博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課程評價】


「自我改變」這門技巧,知易行難;坊間百家爭鳴的相關書籍更將這個議題炒得有如一門高深又抽象的藝術,彷彿搞不定這檔事就一輩子當定「魯蛇」(LOSER)。尤其在許多前輩高唱:

「我創業時一天工作16個小時呢!」


或者某某大牌藝人宣稱:

「我一天只吃一餐來保持身材唷~」


的今天,缺乏意志力、做事三分鐘熱度,或者傾向維持現狀,變得好像跟偷竊一般是種「罪」,自我感覺不良好還算小事,甚至被同儕、上司甚至親人貼標籤奚落,那才傷腦筋。

我想,「大人學講座:如何有效自我改變」(以下簡稱「如何有效自我改變」),就是想做困於「變與不變」或者「想變卻不知道如何變」泥淖中的現代台灣人的一條救生索吧?要想在2個小時之內為這2個大哉問提出具體有效的策略與步驟,對講者無疑是個巨大的挑戰。因此,在此先向張國洋老師(下稱Joe)說聲感謝。


圖片來源:diltzphotos.wordpress.com


本篇課評,會藉由評析講座的內容架構啟發性,來闡釋為何推薦這場講座。在各段落開始前,會先行定義這三個名詞,盼讀者能與宣澤在字義上達成共識後,進一步透過內文評估這場講座是否適合自己。


講座內容:圖、表豐富,例證生動


內容指的是「What」,也就是講者在講座中說了些什麼,而這部份我認為「如何有效自我改變」表現優異。圖文搭配既精準又幽默;旁徵博引的心理學研究資料和周邊書籍摘錄雖然資料龐大,但總能以簡單的幾何圖形、座標展現,知性卻親民。

另外,Joe 也引用不只3個自己和身邊朋友的實例,來說明改變需要的心態與步驟。為免「破梗」,在此賣個關子。總而言之,想聽活生生的故事或血淋淋的教訓,「如何有效自我改變」絕對讓你大飽耳福。


講座架構:條列分明,建議演講中提示


架構指的是內容如何「堆砌」和「依序呈現」,以及是否前後呼應。「如何有效自我改變」開宗明義提出想要達成改變,必須克服5個心理陷阱,並依循6個步驟,相當明確,對於聽講時在心中建立初步的架構,幫助甚大。

可以加強的是,雖然一開始講明「5+6」,但隨著演講脈絡開展,投影片上使用的標號不夠明確──一下子用國字數字,一下子用阿拉伯數字──可能會讓聽眾突然迷惘:

「咦?現在是第三個步驟的第二步了嗎?還是已經跳到第四步驟了?」


至少我在聽講時有這樣的感覺,加上未能及時舉手反饋,只能等待事後筆記整理時才能一推究竟。雖說5陷阱和6步驟彼此之間獨立存在,即使先後順序或階層一時搞亂亦無傷大雅,但基於好聽眾應吹毛求疵讓講座更進步,我依舊將這點提出。

建議的做法有二:其一,在投影片上不僅僅標示「三」或者「2」數字,而是以「階層式」的表達方法,例如「二-2:危機感」、「四-2:親近生侮慢的迷思」;其二,是在一個段落(例如:5個心理陷阱)之後,以一張投影片完整呈現剛剛講演過的詳細脈絡,幫助聽眾「複習」,也便於確認筆記紀錄的結構是否正確。



如此即使聽眾中途恍神,也能很快抓回脈絡。畢竟,對於一場總長兩個小時的講座,時時搞清楚「自己現在在哪裡」實在是太重要啦!

*後註:細查演講筆記,發現 Joe 當下實有製作「複習頁」,是我寫課評時漏看了,在此致歉。

講座啟發性:建議引導,貼心QA


啟發性指的是「聽講完的瞬間,會不會讓人想去做什麼?如果會,感覺有多強烈?」誠如《如何閱讀一本書》作者阿德勒所言:「書本不會解決問題,解決問題得靠行動」,而「如何有效自我改變」就是要促使人們更有勇氣、更有方法地改變自己。因此,能否促發行動,是我選擇的第三指標──也是最重要的指標。

但或許是我個人怪癖,我在演講中記下最多「想做的事」,竟然是看書!原因無他,因為 Joe 援引許多心理學的案例與名言,都讓我想起之前好多本「略讀卻尚未細細品味寫心得」的好書。包括:

  1. 輕鬆駕馭意志力
  2. 被討厭的勇氣:這一本進度比較好,筆記進行中
  3. 某一本松浦彌太郎的書:想到「兩個選擇,一個好處大,一個痛苦小;常人理性上會選好處大的,但真正面對事情都會選痛苦小的。如果想促使改變,應該要選前者。」這段話,但想不起來在哪本書中看到。
  4. 放棄的力量:講座中「確實評估代價」的觀念,讓我聯想到書中「心理對比」的技巧。
  5. 記事本圓夢計畫:釐清現況與目標的差距。
  6. 絕對做得到的持續術:改變環境可幫助改變自己
  7. 讀書別靠意志力
  8. 活用一輩子的筆記術:以生活筆記監控自己努力的進度。
  9. 如果我25歲......(松浦彌太郎):情緒低落時勿做決策!


對,真的很多,所以說是個人的「怪癖」,也希望大家別像我這麼誇張。畢竟聽講座要促發的行動是實質的改變而非更多的學習,啃再多書,還不如選定一個目標然後「直接衝了」。

那我個人怪癖之外,這場講座是否能有效促發改變的行動?我想只要有認真聽,基本上沒什麼問題,因為上述的「5+6」已經幫聽眾大大降低改變的門檻並給予可參照的指引。當難度降低,就會想嘗試,人之常情。

而我想給 Joe 的建議,是在演講的最後放一張投影片,告訴聽眾「OK,請助教幫我發下一張白紙,我告訴你們今天回家馬上可以怎麼做。」例如這樣:


3到5分鐘,帶著大家寫下一些字句,即使零碎,都能給聽眾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和啟發性──特別對於還沒習慣在聽講時就紀錄「之後要做什麼」,且勞累一天可能回家洗洗澡倒頭就睡的聽眾們。

畢竟,台灣人聽講時猛抄筆記,把實用性講座當教授上課記憶、背誦亦非罕見。如 Joe 能以管理顧問之姿帶著大家跨越改變的第一道門檻──即使只是很小很小的一步──帶來改變的機率,定超過期盼聽眾「自力救濟」。

不過,有一點值得大力讚許:雖然因時間有限,講座「中」的互動不多,但 Joe ── 以及今天僅僅擔任「助教」的Bryan ── ,在講座「後」對聽眾私下提問知無不言,絲毫不計較自己的時間和已經站了2個多鐘頭的疲憊。也因此,講座中互動有限的小瑕疵,也因教學熱忱的加分而顯得無傷大雅。

再怎麼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促發改變的源頭只能是自己。講師把方法都告訴了我們,改變的目標、到底是不是真的想要、現有的資源等等問題,本來就應該我們自己思考。 Joe 的教材完整、結構分明,縱使在激勵行動上略顯平淡,亦不有損這場講座的價值。


結語


上一次《職場人際關係與優勢策略工作坊講座時課評,我以打星星的作法給予評分。但一來分數無法描述細節,且容易讓還未細看內文的讀者產生刻板印象,所以這次就沒有採取這個做法。

相信對於有心自我改變的讀者們,閱讀這篇2000字左右的課程評價應不至於太痛苦。希望這篇文章對大家有幫助,也希望因著這篇文章,能夠鼓舞大家在下星期一和宣澤一起去尋找專屬自己的天賦與熱情 ── 那個內心名為「Why」的小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