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ME       ARCHIVE      回首頁      LEARN       FEEDS

2014年12月19日 星期五

為什麼你不該問「哪個醫師比較好」? (中)問我不會比較快

在上一篇當中,我們討論了不該直接問「哪個醫師比較好」的第一個理由,是因為每個人的「好」都不一樣。今天,宣澤要分享的第二個理由是:

問我不會比較快

「蛤?你不是在醫學院待了七年,外加進醫院實習過,問你怎麼可能不會比較快?」為了解釋這件事情,宣澤得先跟大家說說醫學生的養成過程。

以宣澤就讀的台大醫學系而言,七個學年,可分為三大階段:


第一階段:一般大學生,對醫院一無所知

一年級到二年級,上課地點以台大校總區(羅斯福路校區)為主,所修科目和一般生物、農業科系同學相去不遠。除非特殊情形,不會進醫學院和醫院。

換句話說,雖然名為醫學生,但跟一般大學生並沒什麼不同。此時問我們醫院相關的問題,就跟問中文系的學生一樣。


大一、大二的醫學系學生,跟一般大學生沒兩樣。
(圖片為台大羅斯福路總校區校門)



第二階段:拼命K書,對醫院稍有耳聞

這就是我們大三、大四時腦袋裡裝的東西。

三年級到四年級,上課地點以台大「醫學院」為主,所修科目如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等等被歸類為「基礎醫學」科目,外加每周一次到病房實際對病人進行的「病史詢問演練」。

在這個階段,醫學生大多數時間必須面對如海一般的知識轟炸,所以即使開始接觸醫院體系內的人事物,但仍相當陌生。這個時候,問我們醫院相關的問題,能得到的答案和大一、大二時差不多。


第三階段:見/實習,真正摸到醫院的「皮毛」




升上五年級後,醫學生會披上白袍,在「醫院」內協助照顧病人。我們會到各個科別(病房) ── 內科、外科、小兒科、婦產科、家醫科 ── 去見、實習,但因為科別很多,而大科(例如:內科)底下又會再分許多「次專科」(例如一般內科、心臟內科、胸腔內科、感染科等等),而每個次專科都會有自己的病房。

換言之,一個醫學生不可能在每個病房參與實習,也很難認識一個病房內的每個醫師。再加上,有些照顧住院病人的醫師「並不讓人掛號看診」,所以,就算我們在某幾個病房認識了某幾位好醫師,對於整個臺大醫院而言,我們了解的,仍只是九十九牛一毛。

更何況,台大醫院在全台灣醫療體系裡,也只是其中一間醫院。我們連對台大醫院的醫師都了解不多,你來找我推薦醫師,不擔心會有「遺珠之憾」嗎?

所以,在這個階段,我們可以回答「什麼病應該要看什麼科」以及「有什麼症狀,要注意有什麼毛病」,但如果被劈頭問道「哪個醫生比較好」,真的,因為資料庫太小,也給不出什麼好答案。


好醫師怎麼找?就像找特色小吃!


以宣澤所居住的公館站附近,運用google map 服務,
信手拈來就有5 間診所以上,而且花不到30秒。


就如那天我回答一位朋友的:「我推薦的醫師,你不見得掛(號)得到;而你掛得到的醫師,不見得不是好醫師。」這不是我不願意給好答案,而是經驗不足。

所以,好醫師究竟怎麼找?宣澤推薦大家一個好方法:想想特色小吃怎麼找

網路發達之後,愛評網以及數不清的部落格食記,讓人想打聽花蓮美食,不須再透過在花蓮當廚師的那位「叔叔的小孩的女朋友的爸爸」去打聽。醫療也是一樣:

商周推出了「良醫健康網」的「百大良醫」評選,讓大家分享自己的就醫經驗,並給予醫師評分。


圖片來源:良醫健康網


如果覺得資訊不足,也可以運用 GOOGLE MAP 打開家裡附近的地圖輸入「診所」,再把那些診所放上 GOOGLE 進行搜尋,也不難搜尋到評價。


網友的評價有時雖然殘酷,但卻很真實。


這兩個方法,不管是搜尋任何一科、任何一間醫療院所醫師的評價,全都適用。事實上,在健保體制醫護人人自危之下,醫療很難有什麼「密技」,也極少有什麼「黑幕」,所以依靠網路回饋機制找好醫師,絕對比問一個初出茅廬的醫學生要來的更快,更有效率!


轉貼本文請註明來自《阿澤聊天室》原創,作者李宣澤,並附上原文連結:為什麼你不該問「哪個醫師比較好」? (中)問我不會比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