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8日 星期一

資訊洪流中的淘金術!李醫師演講筆記實戰講座心得(上) 作者:蔡宗翰

作者:蔡宗翰(高雄市政府消防局 派駐 災害防救辦公室 組員)
編輯:李宣澤



我說...做筆記這件事

我從學生時期,就已經很認真做筆記了。

記得十多年前,面對升高中、升大學的考試,當時把所有升學考試會考的東西全寫進筆記本,除了手寫文字外,還輔以重點強調、關鍵字背誦、口訣、圖表...等,絕對是條理分明、顏色美觀、排版清爽,以自己擁有一份美觀筆記的能力感到自豪。

在大學畢業開始投入職場,雖然還留著做筆記的習慣,但一切好像都不一樣了。

我體會到工作領域跟學生時代最明顯的差異有三:


一、工作領域的問題沒有標準答案

不會有人專門拿著教科書還是工作手冊分章節,對你娓娓到來、耐心教學,交付的工作也從來不是你的『工作學習進度』的範圍,難道會發生『課長,你交付的這個工作我還沒學到耶』,『喔喔~抱歉,課長沒有考量到你的工作學習進度,那你不用做,我們以後再說...』的情況嗎?升學筆記有其學習或課程進度,但工作學習進度就是比誰更快上手而已。


二、工作領域要學的東西來源多元

有別於升學考試東西通通都在教科書裡,你要去跟前輩學、你要去翻閱各種形式的書面資料或卷宗、你要實際去聯絡跟接觸才知道每個部門或客戶的需求、你要不斷學習新的科技與知識,才能掌握自身或跨領域的未來趨勢與脈動。

這些資訊,用升學筆記的作法來看無疑是毫無效率的!因為這樣的筆記根本做不完。工作領域強調的是整合大量的資訊,淬煉出關鍵的東西。


三、工作領域強調實做,「從做中學」

很多的工作經驗或學習機會的累積,不像讀書筆記拼命念就好了,以『學習如何準備一場會議』來說,把會議的要領、開會的目的與議題、與會人員的掌握、開會的流程...這些概念性的東西死記活背是一點用都沒有的。

你反倒是要自己去找出一場會議的準備工作是什麼?如何製作會議手冊?如何撰寫提案?如何聯絡並掌握與會者的出席情形?如何有效率地完成會議紀錄?甚至再進一步,如何有效地追蹤會議決議的後續辦理情形。




有沒有針對職場教做筆記的書呢?

體會到工作領域跟學生時代做筆記最明顯的差異後,我從開始投入工作的隔年,便開始到書店去找這類的商業管理書籍,我想去看看職場裡,大家是怎麼樣做筆記的。

我讀了本田直之『槓桿閱讀力』(2008年出版)、弘兼憲史『弘兼憲史教你活用記事本』(2009年出版)、奧野宣之『閱讀力』(2011年出版)...等書,我發現,作者居然清一色都是日本人(跟愛情動作片的型態很像)

ok,離題了。我想談談這幾本書中一些重要的發現與體悟:


  1. 做筆記能增進工作效率,不是因為沒時間,所以才無法閱讀或學習,而是因為不閱讀或學習,所以才沒時間。做筆記能提升時間管理,清楚排定短中長期計畫與目標,從現在起好好執行。
  2. 做筆記除了紀錄外,要加上自己的感覺與評論,才會把所學的、所看到的東西變成自己的,否則,盡信書不如無書。
  3. 這些書偏重於『 工作筆記 』、『 行事曆筆記 』與『 讀書筆記 』,較少提到『 演講筆記 』的作法與要領,但演講的這一塊越來越重要,甚至成了很多學習的重要管道。




為了工作或學習,做筆記最大的差異?

綜整了以上三個重要的發現與體悟,我認為工作領域跟學生時代做筆記最明顯的差異在於:

升學筆記是為了要記得,工作筆記是則為了要忘記 。

聽起來很玄,這句話的意思是:

在學生時代所做的升學筆記是為了要讓大腦盡力去記得會考試的內容,期望藉由筆記來加強記憶,終極目標是把筆記全部記在腦海中;

而工作筆記是則為了要減輕大腦的負擔,讓大腦可以忘記一些事情(行程、會議時間、資訊洪流、代辦事項...),以便專心用來思考、分析更重要的事情,在需要的時候,才翻開工作筆記,終極目標是把筆記變成大腦的外接式硬碟(第二顆大腦)。


自己開始工作後的『讀書心得筆記』

自己開始工作後的『課堂及工作筆記』

自己開始工作後的『簡報構思與靈感筆記』


六年體悟了什麼?為什麼來?

高橋政史的『為什麼聰明人都用方格筆記本?』在2015年出版,的確有再多解決了我的一些疑惑,從2009年到2015年的今天,隨著自己做筆記的技巧愈來愈成熟,我真正體會到的是:

『筆記做不好,從來都不是技巧知識的不足,而是技巧知識的種類太繁多,我們應該把其中一種筆記技巧養成習慣,才能發揮到筆記的最大威力!』

所以,我來學學資訊洪流中的淘金術。學到最厲害的『 演講筆記 』技巧,養成習慣後,發揮到這份筆記最大的威力!


演講筆記實戰講座


(下集待續)



註:本人同意李宣澤轉載於部落格並註明作者出處